搜索

首页 > 资讯 > 技术交流 > 正文

从本质安全入手提升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火灾风险防范水平

2024/5/21 浙江自行车电动车 中国消防 阅读:450

『导读』从本质安全入手提升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火灾风险防范水平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 43854—2024)(以下简称《技术规范》)。我们邀请黑龙江消防救援总队防火监督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杜长海对《技术规范》进行了解读。


《技术规范》发布前,我国施行《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及充电器》等推荐性标准,实践证明,这些标准对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的遏制作用还不够明显、对违规行为的约束力相对较弱。《技术规范》的出台,有效填补我国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领域强制性标准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管控进入统一化、强制化新阶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质安全是火灾防范的决定因素

《技术规范》着眼于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本质安全提升,对单体电池、电池组安全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在单体电池方面,明确规定了过充电、过放电、外部短路、热滥用、针刺、标志共6项安全要求;在电池组方面,明确了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环境安全、热扩散、互认协同充电、数据采集、标志等7个方面22项安全要求,从严设置了电池组产品安全准入门槛;在使用年限方面,明确要求制造商在电池组上标注“安全使用年限”,有效杜绝锂电池因超年限使用,导致安全性能降低,从而引发的火灾事故。《技术规范》将本质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对从源头上提升电动自行车电池质量水平、降低火灾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热扩散控制是斩断致灾链的关键一环

《技术规范》针对于热扩散在火灾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对热扩散要求、阻燃要求进行了详细明确。在热扩散方面,《技术规范》要求电池组在发生起火或爆炸前 5分钟发出报警,对于单体电池而言,在发生热失控时热量通过不同方式传递到相邻电池单体,易引起连锁反应,且热扩散时形成的烟雾、火灾和爆炸直接威胁电动自行车驾乘和使用人员安全,本项要求进一步强化了电池热扩散控制能力,给予驾乘人员充足的逃生时间,为预警和驾乘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在阻燃性能方面,《技术规范》要求电池外壳应阻燃,印制电路板、导线使用阻燃性材料,确保电池即使在发生热失控等情况下起火,在耐火极限时间内火势也不会扩散到电池外部,有效降低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速率。


充放电数据采集及专项测试要求

是此规范的最大亮点

《技术规范》立足于电动自行车充放电环节安全管控,规范了电池组安全要求,对电池组充放电环节数据采集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电池组的安全要求方面,《技术规范》明确电池在正常条件和单一故障条件下应分别满足过充电保护,电池组应采取双重保护设计,单体电池在过充至 1.5 倍正常单体电池充电限制电压下,不起火不爆炸,仍能确保安全,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标准的 1.1 倍要求更为严格,最大限度降低了单体电池受到过充而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同时,《技术规范》明确了外部短路、静电放电、过流放电及针刺等方面的测试要求,有效提升了电池整体的安全性能,降低了火灾风险。在电池组充放电环节数据采集方面,《技术规范》要求实时采集电池电压、电池组电压、温度、电流等数据,为电池组配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撑,本项要求将有效提升充放电过程安全性,确保一旦出现电池组异常情况,智能管理系统自动断电,避免电池进入热失控状态,从根本上杜绝电动自行车充放电环节火灾事故。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