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1月开始统计,共有98名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经理总人数比率为30.15%
●基金经理离职后,54.7%的基金经理选择到其他基金公司任职,19.8%则流向了私募基金
一份调查报告展示了基金经理跳槽去向、原因和影响的全景。
《第一财经日报》日前获取了这份《关于基金管理公司专业人员流动情况的调查报告》,此报告(下称《流动报告》)由中国证券业协会历时近3个月,回收了全国52家基金公司的问卷,对数据和信息整理、分析后形成报告,并已向证监会进行了书面报告。
三成基金经理跳槽
在此轮A股牛市之后,年轻的基金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新基金公司不断成立,新基金纷纷发行,于是,以人才为主要生产力的基金公司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流动问题,基金经理跳槽不断、公司高管也有所流动。
《流动报告》统计了高管人员、基金经理、研究员、销售人员等四类专业人员的流动情况,结论是“基金行业专业人员流动普遍,基金经理流动率最高”。《流动报告》从2006年1月开始统计,52家基金公司中共有643名专业人员离职,占在职人员总数的26.1%。其中,自2006年1月以来,共有98名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经理总人数比率为30.15%;共有39名高管离职,占比为15.12%。可以看出,基金经理流动率最高,高管流动率最低。
昨日,天相投资董事长林义相在一基金论坛上也表示担忧基金行业的人才问题,他统计发现,基本上每只基金都变更过一次基金经理,每个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期限是1.3年。
《流动报告》还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基金行业人员流动的特点。
按公司管理规模不同,将基金公司按照基金规模分为前十名、后十名和规模居中。数据表明,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人员较为稳定,尤其是高管人员。后十名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流动比率更为频繁。
按基金公司成立时间不同,数据表明,1998年至2001年基金行业起步阶段成立的老十家基金公司人员相对稳定。2005年以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基金业快速发展,此间成立的基金公司人员也较为稳定。而2001年到2005年证券市场低迷、基金行业在波折中前行阶段成立的基金公司,变动比率则明显高出其他两个阶段成立的基金公司。《流动报告》认为,主要原因是公司经历较为曲折,公司外在的变动因素较多。
从地域来看,深圳的高管人员变动更多,上海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变动更频繁。
从公司性质来看,中资基金公司的高管人员变动率更高,外资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变动更快,而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变动则基本持平。
跳槽原因大告白
《流动报告》显示,基金经理离职后,其中,54.7%的基金经理选择到其他基金公司任职,19.8%则流向了私募基金。个人发展空间和激励机制问题是基金经理跳槽的两大原因。
同时,基金经理纷纷“抱怨”压力很大。《流动报告》显示,39%的基金公司认为基金经理压力“很大”,59%的基金公司认为“比较大”。而压力的来源主要是市场针对基金的各种业绩排名。其他压力则包括基金份额变动,工作的紧张和繁重和投资产品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流动报告》显示,高管人员流动的主要原因是股权变动因素导致的离职,由于激励问题导致离职的占比仅为5%。
但《第一财经日报》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基金行业一般投研人员的薪酬水平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北京一位投资总监在年内考察了英国、日本、美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后告诉记者,虽然顶级基金经理之间的差距巨大,但中国基金管理行业的中层投研人员的薪酬水平已经基本接轨“华尔街水平”了,“因为在华尔街做研究员,三年内是不具备出具署名报告资格的,而在当前的中国基金行业,从业三年可能已经可以担当基金经理了。”他认为,这也是近来基金系QDII业务能够从海外吸引大批国际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流动报告》显示,平均每家基金公司有基金经理6人,其中有4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数量最多,均在15人以上;4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人数最少,仅为1人。大多数基金经理(85%)的年龄在30岁~40岁之间,硕士学历占91%。各基金公司研究员数量约为基金经理的一倍,近半数年龄在30岁以下,学历结构和基金经理相当。《流动报告》没有统计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期限和从业时间。
而40岁以上的高管人员占全部高管人数的64%,大多数高管人员(87%)为硕士以上学历。此外,销售人员相当于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总和。
应对措施
令人惊讶的是,《流动报告》显示,90%的基金公司认为本公司基金经理流动有序或基本有序,66%的基金公司认为本公司基金经理流动率基本合理。
但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基金公司认为,基金经理的离职对基金公司影响较大,影响主要来源于投资人赎回压力和投资风格变化。其中,对股票型基金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混合型基金,对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和指数基金的影响则相对较小。此外,基金公司认为,基金经理的流动还将对公司长期稳健的经营形象产生一定影响。
《流动报告》显示,95%的基金公司认为在股权激励等方面设计更好的激励机制是稳定基金经理人员队伍的更重要手段,其他手段还包括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等。
而在目前,多数基金公司则是选择通过制衡的投资制度来淡化基金经理的个人作用,实施基金管理小组制等方式来减轻基金经理流动对公司的影响。基金公司还建议,证券业协会展开多层次专业培训,增加人才供给;倡导基金公司建立自律公约,如为基金经理管理单只基金和在同一家基金公司工作时间设立最低年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