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资讯 > 行业热点 > 正文

深圳电动车企业多数面临外迁压力

2007/12/7 新华网广东频道 阅读:4006

新华网广州12月7日电(王亚宁)在刚刚落幕的2007中国国际自行车展暨健身器材博览会上,一场高峰论坛再次把电动车行业的发展问题凸现出来。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深圳市作为电动车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电动车行业发展面临着政策和成本的双重压力,其问题更加突出。 

「困境1」市场标准不统一是发展瓶颈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政策不明朗是电动车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近日,深圳市工经联自行车同业公会副秘书长孟庆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电动车行业发展首先面临的是一个身份的问题,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是政府如何支持这个产业。”大中华自行车集团总裁叶晴表示。 

据了解,十七大后,全国人大修改并通过后的《节约能源法》第43条在谈到交通节约能源的时候,很明确地提出鼓励使用非机动车工具出行。“但是,珠三角的整体政策还是处于一种偏紧的状态。”孟庆君长说。 

据孟庆君介绍,政策的瓶颈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标准不统一;一个是管理政策不明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标准。”孟庆君直言,“现在的标准是1999年出台的,十年之后,按照原来的标准,厂家很难操作”。“政策的不明朗导致本地市场的良性发展。”孟庆君说,市场标准的不一致和管理的混乱让企业失去方向感,很多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品牌打造,影响到了行业的自律和良性发展。 

“国家的标准是重量不超过40公斤,速度限制在20公里每小时,但即便是符合这个标准,电动车还是很难上路。管理方面,执法部门也没有相对统一的意见。”深圳工业经济联合会自行车同业公会副总干事施浩如是说。“深圳市政府还是很理性的,我们的论坛也邀请到了政府方面的人士,他们也很热心听取业界人士的建议,但是我们希望各方面的政策能很快明朗起来。”孟庆君说。 

「困境2」多数生产厂家有外迁压力 

“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是政府如何支持这个产业,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无从谈起。”中华自行车集团总裁叶晴语出惊人。 

“政策不明朗和生产成本的增大让深圳市的电动车生产企业多数面临外迁压力。”叶晴说。根据叶晴的介绍,深圳市目前生产电动车的厂家大约有五六十家,但产品多是面向长三角或者内地的。“政策的模糊延伸到企业,就是没法运作本地市场。”叶晴说。“舍近求远对企业来讲是极大的浪费,再加上深圳的生产生活成本不断升高,很多企业都迁到天津、无锡和浙江那边去了。” 

施浩认为,政策的不明朗导致本地电动车企业只能以外销为主,本地市场很难有起色。叶晴介绍说,大中华集团目前要靠外地的生产来养活深圳的五六百号人。而销售方面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大中华基本上放弃了深圳本地的市场。“只有个别的客户直接上门,要求定制小巧的产品,但这根本不是在做市场。”叶晴显得无奈。 

“电动车是一种很便捷的交通工具,先不说环保、健身,其本身就非常适合深圳这个高效率的城市”。叶晴说,“毕竟,小汽车和公共交通不是每个角落都可以到达的。”在叶晴看来,江浙之所以吸引了很多厂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其政策好,生产成本又低。相比之下,深圳的优势越来越小。“长期这样下去,多数还是会选择离开的。”叶晴说。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