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资讯 > 企业资讯 > 正文

蔚来举办CNCC 2025技术论坛,携手业界共探智能出行新趋势

2025/10/24 中电动车网 阅读:301

『导读』蔚来举办CNCC 2025技术论坛,携手业界共探智能出行新趋势

2025年10月23日,CNCC 2025中国计算机大会技术论坛「AI落地应用的主战场——智能电动汽车」在哈尔滨成功举行。论坛聚焦计算机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汇聚产业界与学术界顶尖专家,围绕世界模型、多模态感知、大模型安全、整车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探讨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前沿应用与未来趋势。嘉宾们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思想盛宴。本次论坛由执行副总裁周欣担任主席。

论坛开场,周欣以《计算机技术驱动汽车产业变革》为题作主题报告。他深入探讨了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智能化变革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其不仅重塑了产品架构与研发范式,更推动汽车演进为“融合AI与先进计算的超级智能体”。周欣系统阐述了计算机技术对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塑,强调汽车在AI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进一步分析了汽车这一复杂场景如何反哺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突破。

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任少卿在《世界模型:定义智能安全出行场景新范式》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在世界模型领域的创新实践,展现其从技术理念走向工程应用的路径。任少卿表示,致力于构建具备深度理解与预测能力的通用时空认知系统,其核心价值是希望实现从安全和能力上都超越人类的驾驶能力。从价值角度上看,希望提升安全为先,在未来的时间里将事故率降到最低,并且用最新的模型架构,推动人工智能在真实世界任务中的泛化能力达到人类水平,为高级别智能驾驶奠定新范式。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刘生钟在《大模型时代的多模态感知技术及智能底盘应用》报告中,分享了大模型时代的多模态感知技术创新。他介绍了团队在多模态时序大模型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针对少标签、低质量、小规模多模态感知信号的数据治理与跨模态对齐技术,并展望了这些技术在智能底盘场景中的应用前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牛振兴在《生成式大模型的安全加固与隐私保护》报告中强调:“大模型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国家信息安全、社会稳定与公众隐私保护。”他详细介绍了红队测试、安全对齐、机器遗忘等安全加固技术,以及同态加密、多方安全计算等隐私保护方案。

在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围绕两大议题展开深度思辨:(1)模型技术在智能汽车应用领域的发展机遇;(2)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将催生哪些新技术,并如何带动其他领域发展。

嘉宾们认为,大模型技术将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具身智能体”演进,使其具备在真实世界中感知、决策与行动的能力。当前智能汽车凭借成熟的产业链与海量数据,已成为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最佳场景,其技术成果将反向赋能机器人等其它领域。同时,大模型正重塑人车交互范式,通过多模态感知与自然语言交互,构建“人在回路”的智能座舱体验。汽车不再只是驾驶工具,更将成为能与人协同进化、甚至提供驾驶教学能力的智能伙伴,开创人机协同的新可能。

谈及大模型技术的终极形态,任少卿认为:“在智驾领域,大模型技术的终极形态将是构建一个具备通用认知能力的统一系统,能够融合多模态信息,其核心价值是实现从安全和能力上都超越人类的驾驶能力。从价值角度上看,我们希望推动人工智能在真实世界任务中的泛化能力达到人类水平,提升安全为先,在未来的时间将事故率降到最低。智驾领域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全面理解物理世界、具备常识推理能力的认知系统。不同技术路线终将融合,形成统一的环境理解与决策框架。”

刘生钟教授与牛振兴教授在讨论多模态大模型的机遇与挑战时指出:“核心机会在于通过多模态感知真正实现'人在回路’的个性化交互,使车辆能够动态学习并适应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如驾驶风格、温控偏好等),从单一功能执行升级为提供情绪价值的'懂我’伙伴。关键挑战在于如何突破异构场景下个性化需求的精准感知与满足,在确保安全合规的基础上,构建能持续进化、与用户共成长的智能交互系统。”此外,智能体因需与环境直接交互,面临比多模态模型更严峻的安全威胁,特别是“环境注入”等新型攻击手段可能诱导其执行恶意操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智能电动汽车不仅是AI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场景,更将成为推动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随着技术持续突破,智能电动汽车将持续引领出行方式变革,为行业发展注入崭新活力。

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于2003年创办的年度学术会议,聚焦计算机领域前沿进展与宏观趋势,通过特邀报告、技术论坛等形式展示学术界与产业界成果,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作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活动,大会汇聚国内外院士、图灵奖获得者及企业代表,涵盖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技术方向,2025年度有700余位国内外讲者踊跃参与,超13,000人注册参加。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