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标志广州进入“汽车时代”,同时也是对广州未来交通发展的一大挑战。(记者顾展旭摄)
交通年鉴
2007年,对于广州交通来说,是“痛并快乐”,泥头车、货车引起的交通事故让人痛心,“为何泥头车问题不能根治?”也是市民最大的疑问。
事实上,在去年,政府交通部门也推行了一系列泥头车、货车的整治措施,虽然事故仍有发生,但我们也看到了政府的决心。
然而,除了这些“痛”,2007年也是广州市民值得欣喜的一年,因为广州市区正式禁摩,交通、城市环境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再者,广州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正式进入“汽车时代”,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标志……当然,获得这一系列成果后,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问题,自行车大军重现、城市堵车、停车问题等,都有待解决,看来,迎接我们的,会是更大的挑战。
2007广州交通变奏曲
禁摩一个时代的终结
2007年1月1日,元旦。对于很多市民来说,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天,广州市区全面禁止摩托车上路,很多市民又重新骑上了两轮的自行车或步行。1988年,广州市区摩托车上牌数量首次突破10万,1992年突破20万,1997年则达到历史最高峰,401655辆;2004年后,全市上牌的摩托车达100多万辆。摩托车成为广州人第二出行工具。
而摩托车急剧增加,城市交通越来越拥挤。广州市区一度接近百万辆,加上外地摩托车涌入,所引发的伤亡事故、交通秩序混乱、飞车抢夺以及环保等问题,曾引起市民口诛笔伐。
1991年,广州市限制摩托车新入户发牌;1998年全面停止核发市区(旧八区)摩托车号牌;1999年全天禁止郊区车牌在市区行驶;2001年规定上牌满15年的摩托车一律报废;2004年广州正式公布摩托车限行方案。2007年1月1日,广州全面禁摩。也许没哪个城市像广州这样,拥有如此庞大的摩托车保有量,也没有哪个城市的市民,像广州人这般依赖摩托车。有关部门的数据调查表示,禁摩后中心城区79万辆摩托车出行中,将有40万人转移至公交系统。40万的出行量绝对不是个小数目,又给广州市交通带来一种考验。
禁摩一年,市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路干净、车好走、人安全,这成了很多市民最直观的感受。但随即蜂拥而出的自行车大军又给广州带来了新的交通问题。
自行车大军重出江湖
广州多年来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自行车在禁摩后重出江湖,站在广州大桥随便一数,每分钟就通过十几辆自行车。据广州交警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约有15万左右的市民再次选择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与此庞大的数字不相吻合的是,目前广州大多遂道路没设自行车车道,很多自行车骑士不得不与行人,甚至机动车共占一条道。面对扑面而来的自行车大潮,广州市区内却多没来得及做出相应的配套设备。除了行车安全,停车难也成为困扰自行车一族的另一难题。
与此同时,自行车的在马路上的违章行为屡见不鲜:“红灯亮时,自行车把自己当成了行人;绿灯亮时,自行车又把自己当成了机动车。”自禁摩以来,广州市骑自行车死亡事故显著上升。在国外大力又环保、又经济、还能锻炼身体的自行车时,“自行车大军”的衍生却成为广州继摩托车之后,所要面临的又一重交通考验。
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
2007年8月15日,广州市第100万辆上牌的汽车诞生,按广州户籍人口加常住外来人口1000万计算,目前广州每10个人就拥有汽车1辆。随之衍生的市民话题都围绕着“100万辆车之后,汽车停哪儿?跑哪儿?”展开。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除了昭示广州即将迎来“汽车时代”之余,如何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效率,改善广州市交通状况成为“100万辆”带给广州的最严峻问题。广州市公安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看来,广州市的道路还远未到饱和状态,但停车配套、交通路网规划等问题的解决却已迫在眉睫。
从广州市现状看来,市区几条主干路段交通已呈超饱和状态,但是部分旧城区路网不完善,缺乏科学规划,一些断头路、瓶颈路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从交通文明意识来看,乱穿插变道、路边停车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经常引发交通事故导致交通堵塞;此外,广州市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虽然已经启用,但其管理效能还有待完善。按照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划,广州市目前正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建立以地铁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线,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互相配合,共同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2007年,广州市仿佛瞬间从“百万摩托”时代跳跃进入了“百万汽车”时代。其实不然,在这两个“百万”数字的背后,是逾百万市民对便捷的外部出行条件的渴望。
数字解读:
2007年,广东省与广州市地区均实现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下降的目标和特大交通事故大幅下降的目标,创造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五年连降”的成绩,2007年更是首次没有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恶性交通事故。
据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统计,2007年,全省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6558起,死亡7994人,受伤55565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2亿元,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9659起,下降17.18%;死亡人数减少834人,下降9.45%;受伤人数减少12086人,下降17.87%;直接经济损失减少4391.6万元,下降26.67%。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省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地区,21个地级市中,广州、深圳、佛山、江门、惠州、东莞、中山等7市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3.4%和63.4%。
泥头车、货车:“源头”何时堵?
广州市,乃至广东省交通事故虽年年下降,然而泥头车和大货车,却依然是广州交通之痛。
大货车、泥头车是近年来广州市交通事故的主角,同时也成为交通管制的重点对象。2007年11月5日,广州市交警雷厉风行对大货车实施全新的交通管制措施。调整后,除对市中心城区限制货车通行的范围有所调整外;广州市中心城区限制一切货车通行的时间调整为每天的7~9时、17~20时,外市籍5吨以上(含5吨)货车进入市区的时间推后至21时;内环路及其放射线全天禁止1.5吨以上(含1.5吨)货车通行。同时,交警部门还对超载超速,不符合标准的泥头车进行严格检查,发现一辆处罚一辆。
据交警统计,在此措施实施后,广州市区各主干道交通状况均有所改善,交通事故总体下降18%,货车交通事故下降20%,尤其是内环路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对泥头车和货车的整治,在2007年底的这一场雷厉风行的整治行动当中,对广州市区交通堵塞的改善成效明显。
然而,新措施推行一个月后,2007年12月9日,广州鹤洞大桥失魂泥头车撞飞大巴的重大交通事故让市民惊心。尽管多方加大力度管制,市民痛而斥之,然而泥头车始终犹如牛皮癣一般,欲根治却非易事。一些泥头车为一时之利,不惜“顶风作案”偷摸上路,给交警带来管理难度。
在2007年最后两个月的货车“严管”期间,依然看到不少泥头车或大货车接连“闯祸”。对于货车和泥头车,有关部门不断强调“源头治理”的重要性,然而这“源头”如何管?何时管?似乎涉及多方利益,以至于至今仍迟迟未见相关部门大刀阔斧的管制方案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