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面前,营销人的行动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轻微捐助,杯水车薪难解大灾大难。结合营销人的社会属性与关联资源,营销人完全可以撬动更大的社会资源,组织更大的社会力量,实现更长久的社会援助,共同应对大灾带来的大难
大灾之后有大爱,营销人的大爱,应该表现在私人捐助,更应该表现在通过专业的规划,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长期的、始终如一的给予灾区人民真正的人文关怀。
四川地震,举国震惊。当国家、民族行动起来的时候,营销人作为中国最广大的族群之一,更应该率先思考起来,行动起来,为自己,为企业,为品牌,更为灾区尽到时代赋予的责任。
在地震面前,营销人的行动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轻微捐助,杯水车薪难解大灾大难。结合营销人的社会属性与关联资源,营销人完全可以撬动更大的社会资源,组织更大的社会力量,实现更长久的社会援助,共同应对大灾带来的大难!
一、行动起来,通过系统事件公关策划,说服企业进行组织行为的捐助
大灾之后,有责任感、有良知的企业依托自身的力量,特别抽调资金和物资,给予了可观的捐助和表示。然而,更多的企业在大灾面前表现为缺位、无所作为,它们对救灾所做的事往往仅仅局限于零散的个人捐款。
企业是一个赢利的组织,仅仅依靠爱心付出高昂的成本显然无法打动每一家企业的心。营销人需要思考的是在捐助与企业超额回报之间,是不是存在一些方法与捷径?如果这个课题能够解决,愿意加大捐助力度的企业会迅速膨胀和放大。这个答案,需要依靠所有营销人去寻找;这个难题,也需要所有营销人来共同破解。如果营销人能够在短期内制定一套完备的系统事件公关策划方案,如果这套方案能够把企业的捐助行为的价值放大,能够实现企业免税、品牌形象美化、员工人文教育等多种目的一站达成,企业的爱心潜能势必将被无限挖掘和放大。
我所服务的W集团,原本因为担心救灾的系统不可靠,只是被动的应地方民政局的要求,随意捐出了一些产品以应付地方政府和民意的压力。在我们导入系统策划之后,企业改变初衷,捐赠力度从原来的20万物资提升到200万物资,20万现金。其实思路很简单,我们在企业厂部的广场上策划了一个简易的捐赠仪式;仪式上企业领导人发表了关爱灾区的讲话;活动现场进行了员工捐赠;还举行了极具新闻价值的捐赠物资装车和声势浩大的发车仪式;除此之外,全场默哀一分钟;对企业内部来自灾区的员工进行专门的安慰和捐赠。1个小时的捐赠仪式,吸引了30多家媒体的报道采访,给了企业数千名员工一场深刻的人文关怀教育,温暖了员工的心灵。当几百箱厂品排成阵列放置在广场醒目位置的时候,当几辆满载物资的卡车缓缓驶出厂区的时候,当一张20万元现金支票移交给慈善总会的时候,众多员工被深深的震憾,更落下了温馨的泪水。
二、行动起来,通过策划针对性的捐赠活动,巧用社会力量,调配资源,解决灾区的关键民生
灾区的不幸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但缺乏专业的策划和协调,社会、组织的捐赠并不能实现完美的协调与搭配。药品的过度饱和,食品堆积如山,而另一些物资譬如水、毡篷、透心机等,则远远处于紧缺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捐赠这些紧缺物资无论从灾区人民的迫切需要还是从媒体的关注角度,其价值都是异常宝贵的。
营销人应该行动起来,利用自己专业的策划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具新闻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捐赠,而不只是常规的、普通的物资和现金捐赠,要让企业的捐赠行为真正成为雨露甘泉,而不是堆积如山的、价值和意义都微乎其微的普遍捐赠。
三、行动起来,不仅现在,更注重将来对灾区人民的帮助与扶持
对灾区的捐赠不能仅仅表现为一时的时髦话题,不能成为企业赶潮流的无谓之举。最好的捐助莫过于对灾区的始终如一和持续关怀。要做到这一点,当传媒热潮退却之后,就只有依靠营销人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来薪火传承。
救灾固然需要全社会的鼎力帮助,但灾后的重建才是更为严峻和持久的课题。如何创造条件,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来为灾区的后期建设做出贡献,如何让企业、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为灾后的重建尽一份力,关键在于我们所有营销人的策略和方法。
譬如,灾后重建阶段如果营销人能够持续性的策划一些长期的销售损赠活动,像“每卖出一双鞋就向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损出一元钱”、“每卖出一瓶水就向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损出一分钱”这样的持续性的营销行为,既无损企业的根本利益,又满足了消费者无须额外付出成本的同时仍然能够尽到献爱心、求助灾民的人文关怀,一举多得。灾民、企业、消费者都能够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
大灾之后有大爱,营销人的大爱,应该表现在私人捐助,更应该表现在通过专业的规划,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长期的、始终如一的给予灾区人民真正的人文关怀……!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