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城市禁止摩托车通行,石油价位持续高涨不下,以及全社会能源、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大众对日常代步工具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清洁、环保、节能、省钱又安全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并且,在这轮电动车生产与消费旺潮的推动下,国内已经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车及配套产业体系,诞生了无锡锡山、天津、浙江三大产业集群板块。据行业预计,到2010年,中国轻型电动车的产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出口量也将达500万—600万辆。
特别是无锡锡山板块,经过十年发展,目前已有电动车生产企业近200家,2007年,全区电动车产销量达500万辆,占全国电动车产量的四分之一,实现产值125亿元,营业收入150亿,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动车整车生产基地,并拥有多个国家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成为了“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一个新亮点,形成“中国看江苏、江苏看无锡”的市场和产业格局。
尽管如此,受电池寿命、技术革新等瓶颈制约,全国还是有许多城市刮起“禁电”风波,加之许多小厂只顾眼前利益,盲目跟随、模仿甚至抄袭,整个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还是频遇“寒流”,业内产品和品牌的市场表现参差不齐,市场格局变数不断。在全球环境能源日益严峻、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能否在“科技环保”的创新浪潮下,步入快速成长轨道,一直是业界博弈的“拐”与“不拐”的焦点所在,而现阶段“花开正艳”的锡山板块无疑是我们这轮产业升级与蜕变中的研究标本。
一、锡山电动车产业“花开正艳”
1、自身的张力——产业基础的规模与集聚效应
总量大,“锡山板块”已占全国产量25%、占无锡市的75%以上,产业集聚度高。
企业多,仅一安镇就有整车企业100家,锡山全区更达200家,且其中有象新日、新世纪这样的上规模的企业。
产品线全,产品涵盖电动自行车、沙滩车、童车、运动车、滑板车、观光车、喷洒车、升降车等30多个轻型电动车新品,充分满足不同消费群的个性需求。
产业链长,不仅有工业企业、还有为之服务、配套的二\三产业,该地区目前已形成了电机、控制器、车架、电池、塑件、油漆、模具生产等较为完整的生产配套体系。
布局集中,已经形成一个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群体。
品牌力初显,一方面,很多企业聘请名星作为代言,很好带动了相关产品及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产业蛋糕做大的同时也诞生了诸如新日、董氏车业、天爵、豪顺、真爱、新世纪等业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电动车企业。
2、外界的推力——地方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力度凸显
锡山区已经将电动车产业作为当地重点支柱型产业来发展,不仅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摩托车电动车生产出口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并设立“江苏省摩托车(电动车)生产出口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鼓励品牌建设工作;鼓励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对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给予当年保费支出30%的补贴;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锡山当地政府对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愿景有着高标准的要求:锡山不仅要打造成电动车的生产制造中心,还要形成研发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在产业分工中争得话语权,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行业的领先位置。这对产业的整体实力的夯实与整体品牌的打造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
为了进一步服务产业的成长,2005年,锡山区便成立了电动车行业协会,2006年8月,安镇镇也成立了电动车行业协会。这使得该地区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有了统一的、专门的服务与指导机构。
3、利润的拉力——企业市场做大后对做强的必然追求
据了解,锡山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产业链的协作与延伸,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规模效应,引导电动车产业健康稳步发展,2008年全年实现电动自行车整车产销700万辆,电动车及相关产业经济总量达300 亿元;并力争到2010年实现电动自行车整车产销1000万辆,电动车产业和相关产业经济总量达500亿元;到2015年实现电动自行车整车产销1200万辆,电动车及相关产业经济总量达1000-1500亿元的目标,将锡山打造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电驱动技术产业中心。
这对于产业而言,其在这些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或称“十”倍数增长)后,现在急需解决的一大瓶颈就是整体产业的可持续盈利问题。一句话,“‘十’倍数增长”与“可持续盈利”之间的辨证关系,处理不好会成为悖论,而要破解这道难题,却通常是电动车人自己心有余而立不足的。
于企业而言,其对产品销量的迅速“井喷”以及品牌之于产品持续的“高溢价”的销售拉动效应的追逐(说白了就是高利润或高回报)是永不停息的、更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也就是说,对锡山地区的电动车产业与企业来说,追求“畅销、长销、高价销”,追逐利润、回报,追求更好的发展,是内生原动力的在驱动,且需求急切,但,这些专、深、难的问题,不是政府、产业界靠所谓的规划或目标所能达成的。纵观锡山板块,虽然说其发展的前景很美好,但脚下的路其实也并不平坦,特别是在品牌力和以技术创新力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平台上,锡山板块尚未真正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高地。
二、花开正艳背后的“拐点”与路径
1、“叶茂根未必深”
如果理性地对锡山地区的电动车产业进行横向解剖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虽然电动车产业在当地的“块状经济”效应已经初显,但严格地讲,当地的电动车产业群体现在尚处于规模上的“群集”状况,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简言之,“叶茂根未必深”,锡山地区的电动车产业要真正实现“十”倍数扩张与可持续盈利的同比增长,必须做深自己的产业基础、丰富自己的产业内涵和底蕴,否则,“叶茂根浅”的电动车产业必然会因为“根基不牢”而“营养不良”,遭遇“成长的烦恼”。
整天忙于企业经营与市场角力的企业主们如何才能给自己补好这一课?笔者认为,社会有分工,电动车行业发展迅猛,不论是人才建设与储备,还是营销、品牌等专业的实践历练与沉淀,都相对滞缓,如能巧借并依托专业“外脑”公司,不论是专项培训,还是专业的咨询教战,应当是当地企业和企业的上上之选。
2、行业“领头羊”,“达”者为先
尽管现在的电动车产业蛋糕初步做大的同时也诞生了诸如新日、董氏车业、天爵、豪顺、真爱、新世纪等业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电动车企业,但是,市场竞争有如大浪淘沙,企业角力比的是长跑而非“百米超越”,谁能成为笑到最后的“达”者,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企业如果能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构建起自己体系化的“市场力”输出平台,打造出自己的全面竞争能力,就一定能比别人走的更稳、走的更远。
3、“谋”在行业洗牌之前
透过繁华背后,我们知道,锡山地区电动车产业年产值过百亿的蛋糕,由近200家企业在“分享”或拼抢——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初期的“多、小、乱”等格局特征仍未被打破,产业的“地区集中度”较高,但真正意义上的“行业集中度”表现并不理想。随着市场日趋成熟、产业逐渐规范、消费者回归理性,电动车产业的行业洗牌与盘整运动必定要提上日程,锡山地区的近200家电动车企业是“坐等”还是“力争”?很显然,主动应对甚至是利用行业洗牌与被动接受行业整合的命运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在市场尚显混沌的时候,谁要是能早发力,变革自己,整合自身资源,重新排列、组合自身市场营销的各项要素,在专业“外脑”的协助下,必定能在市场角力中,上演一系列精彩的“颠覆”传奇!
行业洗牌并不完全等于强者整合弱者、大的吃掉小的,精彩的是弱者“颠覆”强者,打破“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惯例。资源如何盘整?市场要素又如何排列、组合,以产生聚变甚至是裂变的能量?这一切绝不是普通企业可以“玩转”的。锡山电动车不仅需要学会“谋势”,更应懂得“借力”与“借势”。
4、产业的明天:梦想蓝海能否成真?
透过锡山区电动车产业繁荣的背后,我们发现,该地区现在的产业格局正在经典地诠释着近几年以来,经济、市场领域一直炒得很热的一个概念:“蓝海战略”。尚未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的电动车块状经济的另一面,很显然,释放的是一种“红海”效应:规模的红海效应、利润的红海效应、品牌的红海效应等。
特别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已经传导给了制造业,电动产业也不例外,矛盾的焦点出现在这之后的传导环节,电动车厂家非常希望市场的传导机制能将成本压力传给后道的渠道和消费终端,但在买方市场,这一希望很大程度上成了厂家的一厢情愿,于是,厂家在利润和销量面前常常是“带着脚镣”跳舞。
无法真正“长袖善舞”的锡山电动车产业怎样才能在规模、品牌与利润上真正驶向“蓝海”?这几乎是每个企业都在探寻、追求的主题,但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谓是“前途未卜”,他们太需要有专业的智囊、帮手、伙伴等保驾护航了。
5、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名片:城市经营为产业开路
我们都知道,打造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对加强城市竞争能力与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