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是一个巨大的汽车市场,同样也将在未来电动汽车市场占有不容忽视的份额。外国车企看中中国这个市场,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政策扶持之大也让外国车企进军中国的决心加大,可是如今也面临了难题,担心自己的技术秘密可能会泄露。
一些在中国大规模开展业务的外国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电动车核心技术了,哪怕它们还没能在本国市场制造出适于商业化的电动车。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被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的未来十年发展规划草案也在前不久出台。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些收到草案的外国厂商担心,中国政府可能会迫使想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的外国厂商与中方分享其关键技术,因为在与中国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中,他们的股权不能超过49%。
一家公司的高管还担心,未来合资公司在研发电动车核心技术方面可能取得的创新成果,现在看来也很有可能被占有多数股权的中方拥有。
在正式规划出台之前,这些担心还只能停留在猜测层面。从法律角度看,技术可以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来限制其使用范围和方式。
此外,技术在电动车产业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没有想像的那么重要。或者说,技术只是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方面是因为电动车种类多、技术复杂,目前几乎没有一家整车制造商或零部件供应商掌握电动车全部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现有电动车技术都还不足以与传统汽车抗衡,无法满足日常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电动车发展现阶段恐怕更具有推动力。
就目前各国公布的对电动车的扶持计划看,中国的力度是最大的。政府计划在未来十年投资1000亿推动电动车发展,央企联盟也计划在电动车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1000亿。
跨国制造商与其担心技术外泄,更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到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上,避免自己的技术与政府提倡的发展方向出现严重偏差。
当然,政府有义务为电动车市场的参与者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但中国显然从上一次汽车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吸取到了教训。
在将汽车市场开放20多年后,中国依然没能诞生一家世界级的汽车企业。新的电动车计划则要确保到2020年形成3至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并发展两三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部件全球供应商。
中国的打算颇有些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味,但要把各怀心事的公司捏合在一起绝非易事,兼有保护主义和计划经济色彩的宏大构想往往无果而终。而且中国公司很难说已经掌握了电动车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外国制造商的担忧
01 外国汽车制造商若决定在中国生产先进的锂离子电池和马力强大的电动机,需与中国公司合资建厂。外资在这些合资企业的最高持股比例为49%,中方握有合资企业的实际控制权。
02 外商想在中国生产电动车,需要从中国现有供应商那里获得三项核心技术之中的一项,或是自己在中国开发这一技术,或是将技术授权给一家在中国的公司。
03 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依然庞大。工信部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这一目标雄心勃勃,不过能否真正实现尚存争议。
在中国的新能源车
Volt
在世博会上露面之后,通用汽车旗下这款雪佛兰电动车将在明年底以进口方式在中国销售。考虑到其在美国高达4.1万美元的售价,其在中国的价格无疑将难以令人接受,更不用说Volt还无法享受中国政府的补贴了。
Leaf
同样计划于2011年进入中国的日产Leaf电动车有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聆风。不过日产从一开始就把本地生产放到计划之中,有可能在2013年实现国产,这将使聆风的命运与进口电动车完全不同。
普锐斯
这是电动车商业化的代表作,但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表现惨淡。第三代普锐斯在性能上有所提高,一汽丰田正在准备将其国产并在下半年上市,但其技术路线不符合中国政府的补贴标准,暂时仍难以打开市场。
中国市场的确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但是电动汽车处于起步阶段,想成就一番大事业还有待观察,未来的市场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