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田硕坐在建外SOHO巨幅的透明玻璃幕墙前,眼神光亮。过去半年间,他和另外两位师兄弟一同创立的北京科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和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完成了中国第一套电动轿车电池快速更换系统。
在2010年8月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清泉为组长的专家组在参观了他们这一套“换电系统”后,给出的评审结论是:“此套系统属国内首创,技术领先,功能完备,性能良好。”
电动汽车行业专家王秉纲甚至有些激动地评价道:“充电还是换电的争论,我们这些专家空谈了半年,但是一直没人去做,在中国唯有你们这一个团队默默地把它做成了,让大家对换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此套系统可为电动汽车在3分钟内更换一块新电池,解决了电动汽车能量快速补充的难题。而若使用目前的充电技术,至少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完成充电。“电动轿车电池快换系统的研发成功实现了动力电池快速、高效、安全、可靠、便捷地更换,合理使用能源,解决了电动汽车快速能量补给的难题。整个电池更换过程耗时仅3分钟,比加油还便捷,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频繁更换和车辆颠簸振动的恶劣工况,且电池更换全过程自动完成,无须人工辅助。”田硕说,“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顺势而为”的选择
在过去数年间,田硕始终在等待这样一个机会。
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后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深造。田硕回到北京的时候,凭借博士学位和在世界上最成熟的汽车企业的实践经历,顺利进入一家着名跨国汽车企业的中国公司工作。
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一直在外企上班。2009年底,他决定辞职。这一想法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去意已决。“有没有勇气作这个选择,是人生成败的分水岭。”田硕说,“我不可以错过这个机会。”
田硕最欣赏的一句话是“顺势而为”。正是因为对电动汽车发展这一大趋势的看好,他和两位同课题组的师弟华剑锋、李立国一起辞职,共同创办了科易动力,致力于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更换系统等动力系统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
“电动汽车被炒了很多年,但这次感觉机会是真的来了。在这个行业转变的时候,我们加入进来,没有任何的犹豫。”田硕在清华大学做博士课题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电池管理。从2002年就开始从事电池测试工作的他对电池在电动车行业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田硕表示自己非常认同日本人的观点:谁控制了电池谁就控制了电动汽车。
他和他的科易动力是幸运的。他们的第一个项目,来自于中国普天和中海油两大央企联合组建的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公司。
2009年11月7日——田硕对双方会面的细节记忆犹新——“谢子聪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我们5个人,11月7日,记着,这是一个改变历史的日子。”
谢子聪当时的身份是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在电动车领域耕耘了超过十载,他所提出的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正在成为中国电动汽车商业化的有力推手。谢子聪正像猎人一样四处寻找一切之于中国电动汽车的支撑力量。
这几乎是一场没有分歧的谈话。双方一拍即合的背后是对于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走势的共同认知和判断。
这是一场极其高效的合作,从2010年3月正式启动研发工作到2010年7月31日系统研制成功,田硕带着谢子聪参观了这套快换系统,正式将其交付。4个多月的时间,最艰难的时候4天3夜不曾合眼,曾经连续一个月时间,团队骨干连班倒——用田硕的话来说,其间的辛苦让人无法想象。
被点燃的热情
“2010年是世界电动车元年,2011年将是中国电动车元年。我们都是时代的幸运儿。”这是田硕对于时代大势的判断。
田硕认为,正如1995年开始的互联网时代创业热潮造就了一大批财富神话一样,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正在面临同样的历史机遇。
科易动力才刚刚上路——不到30人的团队,几乎每个成员都具备过硬的技术背景。他们是被田硕一个一个拉进队伍中来的。田硕与他们的对话简单直接:“第一,公司还小,我们没钱,想发财的别来!第二,公司处于艰苦创业初级阶段,熬夜加班是常态,想朝九晚五正常上下班的也别来!”
在涉足电动汽车这个领域时,科易动力就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专注于电动汽车核心“动力系统技术”,特别是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系统集成技术。
田硕向记者介绍说,科易动力第一轮的研发是从原理方面做出一些东西,先让大家有认识,研发这套换电系统只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更广泛的兼容性,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快的换电速度,更灵活的场地条件,是换电模式发展的四个趋势,也是科易动力下一步快换系统的研发方向。
科易动力的第一步迈得坚实而具有价值。这一点从田硕日益被填满的日程表上可以得到印证。越来越多的登门拜访的人群中,有揣着钱的投资人,有揣着项目的整车厂和电池厂,有揣着期许的政策制定者。各路人马,无一不怀抱有对这个正在崛起的巨大产业的各种愿景。
尽管创业时间不长,田硕对科易动力的现状和未来有着自己的认知。他认同“先道而后术”。“我们需要投资,但需要的不仅仅是钱,我们需要引入的是战略投资者。通过他们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对公司发展给予全方位的帮助。”田硕说。
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
电动汽车产业被中国几乎所有媒体视为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机会,背后不可忽视的民族情结注定一开始就与电动汽车相伴。
“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让中国站在国际舞台上与国际竞争者一争高下的机会。”这是采访中田硕不断重复的一句话。
“这是世界工业化进程20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唯一一次中国人抬起头来看看外国人他们也没做出来的事业。”谢子聪的话更显深意。
田硕认为国家政策的扶持使得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大大提升。
尽管对中国电动汽车前景有着乐观的评估,但对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现阶段的综合状况,田硕则持相对谨慎的态度。他表示,中国的电动汽车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守住国内市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谈和外国企业竞争的问题。为此,他也希望国家能在企业扶持方面更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