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最强音。早在2009年,财政部和科技部共同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混合动力汽车进行最高每辆6万元的补贴政策。并且针对新能源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又推出了“十城千辆”计划,将在连续3年内,每年发展10个大中城市,每个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推行1000辆新能源汽车进行商业化示范运行。进入“十二五”,新能源汽车也跨入产业化阶段,并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更是被列为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继续在资金和政策层面给予重点支持。最新的消息显示,单独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十二五”规划最快可能在“两会”后正式出台,中国产销目标直指世界第一。
“新能源汽车的‘十二五’规划,就是即将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下称‘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业内专家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在 “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就是坚持纯电动车和插电式电动车的技术路线。
技术重点
上述业内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的支柱之一,不仅仅是汽车行业的问题,需要在各个部委之间进行大量协调,估计“两会”期间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也要广泛征求意见,正式出台可能在“两会”后。在该规划出台之后,还会有系列细则陆续出台,涉及补贴、认证、标准、市场准入等各个方面。该专家预计,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确定电动汽车为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战略方向,中国将最终实现插电 式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将加快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而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将包括两个发展阶段,其中2011年到2015年这5年,是以汽车电动化和动力混合化两大技术结合为标志,进行产品换代与产业升级。对于“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商业模式问题,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副所长陈全世表示,商业模式的选择,要兼顾四个方面:选择一个合适的车型;选择一个合适的技术路线;选择一个合适的使用地域;选择一个合适的使用群体。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表示,国内汽车业“十二五”规划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它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内汽车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另一方面借助新能源汽车,中国还有可能对在传统汽车领域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进行“弯道超车”。关于新能源汽车路线的选择,虽然电动车已成为行业的主流选择,但电动车对基础设施的依赖,使质 疑始终未断。陈全世表示,技术路线的选择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他认为,之所以选择纯电动和插电式电动车,主要出于三个理由,一个是从中国的能源结构看,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电动车可以充分利用晚间低谷供电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第二,规避中国在变速器等传统汽车技术方面缺乏关键技术,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另外,中国在稀土、锂等面面资源丰富,不受外国制约。
产业化难题
“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而电池等核心技术的不完善、基础设施的缺失以及成本的高企被认为是主要障碍。但汽车业分析师贾新光对本报表示,发展的关键还是市场问题,包括购买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的好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程度、新能源汽车的价格门槛以及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情况等。成本太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知不清晰,就会导致其难以接受新能源汽车,而没有一定规模的保有量,就不可能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迟迟难以突破。
2009年初公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的目标,现在来看并没有实现。去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不超过1000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涉及市场需求、技术支持和国家补助三个方面,而需求的大规模出现,可能要在技术足够成熟、国家补贴到位、新能源车价和传统汽车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才有实现可能。比亚迪汽车公关经理徐安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十二五”期间的重点还是放在核心零部件上,提高关键零部件技术的成熟度,并逐步实现其规模化和量产化,突破成本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