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需要立足国情

2011/3/16 互联网 阅读:5891

什么是我国发展电动汽车要考虑的国情?

 

新任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进华在新能源汽车战略研究方面颇有见地,他认为:中国发展电动汽车必须立足国情,如果我们跟随世界发达国家的思路,采取他们的技术路线,去发展电动汽车,将失去优势,难以成功。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并试图在这里做一个粗浅的诠释,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国情”?至少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潜在的巨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普及刚刚开始,普及率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一半,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汽车保有量将快速增长,总量很快成为世界第一。我预测2030年中国汽车普及率将达到每千人300辆以上,总保有量将达到4.5亿辆,可能占当时世界总保有量的1/3以上。如此巨大的数量所带来的对能源、资源、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没有的。

 

2,石油资源严重不足。中国是个贫油国家,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依赖石油,中国的汽车普及将不可能实现。这点与许多发达国家不同,他们已经实现了汽车普及,他们是在目前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他们发展电动汽车的迫切性远不如我们。

 

3,人民平均收入水平低。按照汽车普及的规律,最开始购车的是中高收入人群,逐步向中低收入人群发展。我国基本走过了第一阶段,再往下进入汽车消费的将是生活逐步改善的中低收入人群,他们数量巨大,并主要以低价位汽车为购买目标。这点与世界发达国家以中等收入人群为主体的结构有很大不同。这点将决定了我国电动汽车的主要市场需求方向与产品定位。而发达国家更多强调如何设计性能接近或达到现有燃油汽车水平,然而,这恰恰是目前电动汽车技术与成本难以达到的。

 

4,工业技术综合水平不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有了迅速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们的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的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仍需相当长时间。我们切勿将自己估计过高,也切勿以为在新能源汽车上已经取得一些进展,技术上已经领先。

 

对目前国内研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水平不高,存在不少问题,不必过多指责与讥讽,弯道超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别看一些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启动慢,一旦开张,具有很强后发优势。所以,我们切勿将新能源汽车设计定位过高,不切实际,急于求成,欲速而不达。如果我们能够退一步考虑问题,反而可以突显我们的优势。我们做我们可以做到的事儿,对想挤进中国市场的国外企业反而束手无策了。

 

5,综合生产成本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综合生产成本低于国际水平,我们的电动汽车可以做的比国外便宜很多,当然这个有利条件也会被国外企业利用,并会随时间逐渐失去。我们要抓紧这个时期,从低成本做起,我们会很快壮大起来。

 

6,政府对经济发展影响力大。比起多数国家,我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得多,我们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资源调控,甚至对国有企业干部考核等途径影响与控制产业发展的走向。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与市场推广涉及跨行业的产品技术、新旧社区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新的产业链与运行体系的建立,相关管理方法与体系的改变,消费者的认知与接受,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难以实现的。这种情况下,一个好的规划思路,一项好的鼓励政策,好的组织模式,都会产生极好的效果;反之,也容易走弯路。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考虑这些“国情”,制定适宜于中国的发展电动汽车之路是多么重要!我已经想到的有两点,我想大家还会想出很多好主意:

 

1,中国的交通解决方案,应该是综合考虑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给私人乘用车的使用以合理定位,既满足人们对拥有汽车的需求,同时逐步减少汽车作为私人长途出行工具的使用比例,减少私人汽车平均行驶距离。这样,电动汽车就会找到适于其运用的巨大空间,即满足多数人平时短距离出行的需求。

 

2,中国电动汽车要走“小型化、轻量化、廉价化”道路。改变人们将汽车作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的旧观念,以较少的资源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小型化的电动汽车装用少得多的电池,大大降低汽车的成本,使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用得起。电动汽车的主要用途是在城镇内短途行驶,设计速度可以降低,续驶里程可以设计的较短,也可以选用增程器在必要时延长里程,这些都是使成本与技术难度大大降低的有效措施。如果这样,电动汽车的普及就有可能。可以肯定,中国如果能够从国情出发,采取适宜的技术路线,电动汽车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局面。否则,不实事求是,盲目追求“先进”指标,电动汽车的发展将困难重重,失去良机。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