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央企电动车联盟在喧嚣中成立,一年后,它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准确地说,是它自己想淡出视线,因为在没什么业绩拿出来的时候,淡出视线总比进入视线要好。但是,媒体记者向来是“好事者”,他们竟在一周年的时候去追踪采访了,而结果似乎也是“注定”的。
一年前,这个联盟成立的时候,我本人极不看好它(虽然我非常看好电动车的未来),并在《中国汽车报》、《中国能源报》上同时发表了一篇《英雄不问出处 “抱团”何必央企》的言论予以抨击。我的观点是:市场化的联盟行为与“身份”无关,与身份有关的联盟,不仅打击了那些无身份者(“团结了一小批,却打击了一大片”),也限制了有身份者自身(“妨碍甚至剥夺了央企自身自由选择的权利”)。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衍生观点现在看来都是正确的,在此不再赘述,实践也作出了回答:央企联盟没干成事,而超越央企范围的联盟却不时诞生。所以,我认为,联盟是需要的,但央企联盟却是不需要的。央企电动车联盟的窘境,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不仅是在现在,而且会延续到将来。联盟秘书长孙国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委婉地表示,“现在还没到谈成绩的时候”,我们估且将它当成外交辞令好了。按照我的判断,联盟是注定不会有什么成绩的,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央企电动车联盟只会在一种情况下能出点成绩,那就是在一种强有力的个人意志推动的情况下。而这个“强有力的个人意志”,除了决策者本人,还会有谁呢?于是,我就想,央企电动车联盟如果不是李荣融同志的谢幕演出,而是他的开场白,情况可能会好得多。那时候,相关部门可能会不计代价地动用资源,将它当成一件大事来办,而参与者也大多会从“讲政治”的高度予以重视。虽然它会付出巨大的看不见的“隐性”成本,但是它终究会有“看得见”的收益让人“振奋”。遗憾的是,李荣融在国资委主任任上7年没有抓这件事,却在退休之前作出了这样一个重大决定,而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知道,李荣融作此决策绝对是好心,他看中了中国经济甚至中国汽车、中国能源的大势,延续了其“做大”国企的“大”思维,想干一件“大”事,为国分忧,也是为了留下一笔丰厚的政治遗产。但是,我想说的是,想法好不一定能办成好事,这是被历史屡屡证明了的,是教训,也是经验。当然,在此我也毫无隐射“人走茶凉”之意,客观地说,继任者对战略进行适度调整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况且,真正符合市场规律的决策是不会受人事变动影响的,因为一旦实施起来,市场力量会替代个人力量成为真正的推动因素。
看来,央企电动车联盟注定尴尬,而同时,它也是一种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