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资讯 > 行业热点 > 正文

2006 电动车怎一个“乱”字了得

2007/1/9 阅读:4471

2006年的电动车,给人的感觉就是复杂多味,既有酣畅淋漓,也有尴尬难解。前者说的是电动车企业及数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壮大,正稳稳当当地迈进越来越多百姓们的生活;后者说的是电动车因其自身发展的不规范,而产生出来的林林总总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爱恨交加”的比拼。一些“禁电令”的出台,则更是把这种尴尬进行到底。

一“禁”击起千层浪
 
2006年12月,对于常州所有的电动车族来说,的确是一个高兴不起来的日子。因为在这个月的12日,常州市政府公布:2007年1月1日后购买的电动车停止上牌,无牌车禁止上路,有牌电动车在5年使用到期后报废。对电动车的“封杀”也让常州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先行者”。其实,在此之前就已有先例。2006年11月,广州“禁电”也一锤定音:11月15日起全面禁止电动车上路,违者不仅面临被没收和罚款的灾害,而且还有可能面临15天的拘留。一时间,全国舆论哗然,业内人心惶惶,“口水战”也如火如荼。批评、称赞、质疑一齐袭来,引发关注。

我们也不得不重新思量起这件事来,究竟谁是谁非?问题出在哪儿?

事实上,地方上的“禁电”正是反映了电动车这一产品发展背后的矛盾所在,同时也在拷问着生产企业与主管方。因为无论是电动车,还是消费者,他们本身并没有过错。电动车产品生产出来就是用来上路的,这一点谁都明白。问题是一上路之后,麻烦就也来了。有不上牌的“黑户”游走,有不知行哪条道任意穿行者,有拉足马力环生险象者,有半路断电的“罢工”抛锚,有路上爆破的“恶搞”……种种现象的背后,让我们更加看清了这些疑惑:为什么消费者上不了牌呢?为什么交管部门不能给出电动车的行驶路线呢?为什么生产厂家不把关好产品质量就让它们上路了呢?

电动车生产厂家的不自律,使得电动车产品的自身质量难以过硬。因此引发的大量安全问题,不仅让消费者、交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感到头疼和厌烦,也直接成为了“禁电”的依据和导火线。换一句话说,如果电动车产品本身的问题没那么多,也许情况就不会是这样。

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假设,假如电动车的相关管理规定早早跟上消费市场,不滞后,不脱节,并监督到位,也许就会把问题解决在“上路”之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责难于仅仅骑行电动车的消费者。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作为电动车生产企业,这时最需要的也许就是反思和提高,最起码,在质量这一点上,要经受得住考验。这样,才不至于拖自身发展的尾巴。同时,关于电动车的各类“行规”也应及时跟上,去除质量监管“真空”,真正服务于消费大众。堵不如疏。“禁堵” 有点因噎废食的味道,注定了它只能是权宜之计,而绝非最终良策。
[$page]

发展现状并不“太平”

虽然电动车本身是环保绿色产品,代表着一个发展方向,但其2006年的发展,还是上演了太多的是是非非。

投诉之多。投拆对象除了质量是首当其冲,厂商不兑现承诺成为投拆的矛头指向。近日,一份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披露的信息也表明了这一点,它指出如今电动车购买和使用环境仍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广大的电动车生产企业还停留在一个较为粗放型的发展阶段,觉悟还不高。经营中存在着较多的短见行为,如不太注重产品质量、客户服务、自身的品牌形象等。更多的企业的发展眼光还局限在想利用最短的时间抢占更多的市场,一味追求销售面、量上的发展,而忽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塑立品牌形象、影响力等方面去考虑。同时,也由于缺乏必要的依据和约束,造成市场上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服务缺失,也纵容了一些企业不良经营行为的存在。

管理之乱。这既有现实性,也有先天性。现实性是由于缺少全国统一标准,所以各地给予电动车的标准、态度都不一样。有倡导鼓励电动车产业发展的,有禁堵电动车的,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等待“行规”出台的。对于企业而言,当然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或身处福中,或是水深火热。先天性则是指我国的电动车一开始就违反了1989年颁布的《交规》(非机动车不能加装机械动力装置),所以,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处于了“违法,违规”的复杂处境。一路曲折中走来,倒有几分戏剧色彩。

竞争之烈。有人曾用“不敢恭维”四个字来形容2006年电动车的价格竞争,由此可见一斑。2006,可以说是电动车疯长的一年。因为电动车准入的门槛不高,因而电动车生产厂家在这一年里呈膨胀式发展。大家都在看好这块“甜饼”,拼命地扩大规模,增大产能。有统计数据表明,全国现有电动自行车整车生产企业已经达到1000多家,注册的品牌更是超过2000个。一时间,电动车的降价信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短短一年,利润空间就在迅速下跌。

尽管如此,电动车作为一个环保绿色产业,仍然在释放着其独有的生机与潜力。企业诚信自律意识的塑立,品牌意识的渐显,管理规范的跟进与改善,所有这些都在促使着电动车更快更好的发展。甚至在这场“马拉松”式竞赛中,有一些品牌、企业已经走在了队伍的前面。

向左走 向右走

2007年,人们都在预测这一年是一个分水岭。

一方面,政府及行业管理趋于理性。政府在对电动车问题上,将由当前的强硬行政做法逐步过渡到侧重引导、管理的阶段。行业管理规定也将不断健全完善。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制定新的电动自行车分级标准,新规定的出台也将结束电动车真空、无序的管理状态。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都在促使着电动车产业发展进程的加速,让电动车尽快步入规范、成熟期。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随着国家关于电动车产业政策的明朗化,电动车产业发展的逐步规范化,2007年的电动车洗牌之战在所难免。现有的电动车生产企业,能否都能笑到最后,还是一个未知数。

另一方面,电动车生产企业在发展中也逐步趋向理性,自觉意识增强。政府及行业管理趋于理性,电动车产业化的发展,这些都将带来一个结果,就是导致现有电动车生产企业阵营的分化,最终优胜劣汰。一些真正大企业的日子会好过了,而一些在实力上经不起推敲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面对这一形势,处于混战中的企业也逐步觉醒、理性起来。

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发展品牌的重要性,认识到掌握终端消费者的重要性。在经营理念上,开始把走品牌化路线、营销策划、借用外脑等,作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并把注意力转变到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关注产品品质、关注创新、关注自身的诚信、口碑等方面来。 如千里马电动车不仅花巨资打造研发中心,引进人才,在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还致力于对内产品品质的提升,对外专卖销售渠道的拓展。不仅如此,千里马还用多种方式演绎着和谐主题:成立“千里马爱心援助基金”,为患病、困难职工家庭的爱心募捐,组织员工无偿鲜血,重温长征岁月……所有这些都展现了千里马作为一个大品牌所拥有的责任情怀。

有资料分析,未来3-5年内将是电动自行车市场需求量激增的高峰期,目前全国电动自行车市场年产量大约在700万辆左右,并且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直到上升到1000万辆时,将会转变为低速增长。因此,谁在这一轮竞争中跑得最快,谁就能在行业的洗牌中处于强势地位。作为企业如何选择?不进则退。要么上,要么下。
[$page]

不用置疑,电动车产业需要的是务实派。致力于长远发展的电动车企业首先还要在“内功”上下功夫。未来的消费者不仅理性,也更为挑剔,在对电动车产品的诉求上,不仅追求更好的舒适性、更强的动力性,还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加靓丽的外观。这就要求电动车企业不仅能扎实做好品质、服务、渠道等方面的基础功课,更要在产品品质的创新方面专业并快速。

当然,在精练“内功”的同时,也要注重掌握一些好的发展策略。随着消费者对电动车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来自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开始使用电动车,这就对电动车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同质化的价格竞争也变得难以继续下去,电动车差异化发展,将是一个必然的方向。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力,从战略上来定位自己,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品牌策略,做好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传播、渠道建设等工作。实施差异化战略(产品外观、技术、营销、宣传、目标消费群定位)不仅能让企业在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位置和感觉,更重的是,这种发展策略会赋予企业独特的竞争力。

虽然,当前我国电动车品牌繁多,但是真正的强势品牌却还寥寥无几。对于任何一家电动车企业,依然机会无限。向左,向右,两种选择,两种命运。电动车企业,你准备好了吗?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