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顺利结束,央行随后表示2007年将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同时加快发展外汇市场,进一步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
目前看来,在所有人关注的热点金融话题中,最能扣人心弦且影响面最广的也莫过于外汇储备与汇率机制的改革了。
2006年以来,人们对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如何使用外汇储备、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在外汇储备管理中央行与财政部之间的关系等方方面面建言献策。一时间,有关外汇储备的种种猜测也纷至沓来。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推测中国可能借鉴新加坡的模式,设立国家(政府)投资公司,负责管理一部分外汇储备。然而,即便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国家设立了投资管理公司担当一部分外汇储备管理的职能,但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将大量的外汇储备转移给其来管理,投资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都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韩国早先借鉴了新加坡的模式,同样设立了韩国投资管理公司(KIC),但确定由KIC管理的外汇储备只是韩国外汇储备总额很少的一部分。更何况,中国超过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总额,拿出它的1/10,也比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总额还多。
当然,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管理中的首要矛盾在于它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或者更明确地说,政府应当通过何种渠道来获得外汇储备。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全部是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来获取的,这是一种“通货膨胀性”的办法,对宏观经济的稳定造成了潜在的威胁,诸如“流动性泛滥”之说,也发端于此。
为了对冲外汇储备增长带来的流动性增加,央行使尽了浑身解数,从最初的削减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到国债的正回购操作,再到发行央行票据和不得不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等,这充分说明,在外汇储备每年以2000亿美元以上的速度增长的情况下,央行现有的冲销实在有力不从心之感了。
解决之道在于推进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重新厘清外汇储备管理与央行的关系,更要寻找其他合适的渠道来形成外汇储备。一种可能性,中国的结售汇制将逐步走到它历史的终结,这与中国增加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一种可能是,为了割断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发行之间的联系,由别的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筹措相应的资金来悉数购买外汇储备。不过,最有可能的是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改革结售汇制的同时也改变筹措购买外汇储备的资金来源渠道。这会要求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曾表示:“如果贸易顺差继续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肯定会扩大。”
当然,汇率弹性扩大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出现了: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平抑汇率的不合意波动。为此,许多国家都在财政部下设立了外汇平准基金。外汇平准基金发行外汇基金券后,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资产形成外汇储备。当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性,由外汇平准基金进行干预。国内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一项建议。它的好处在于,外汇平准基金不仅解决了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供应的冲击,增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而且还为汇率的相对稳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制。
总之,到今天为止,各种因素综合到一起,使中国的外汇储备与汇率机制的改革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外汇储备与汇率机制这一改革,恰恰是中国迈向成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步。至于最终会采取什么样的方略和制度框架,我们相信,决策者向来不缺乏应有的智慧。
(作者:彭兴韵 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