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美国锂电池龙头企业A123系统公司、全球领先混合动力系统制造商加拿大Azure Dynamics公司、挪威电动汽车制造商Think的相继破产,电动车行业在2012年频遭打击。最近美国电动车制造商科达公司(CODA)裁员15%一事,电动车发展前景再次引发了业界的关注。
这家2009年起步于洛杉矶的电动车初创企业,今年3月开始销售在中国生产、在加州设计与组装电池的首款电动车,售价为38145美元,仅在美国加州发售。一个月后,科达与长城汽车签署技术合作协议,联手开发“市场上最经济的”纯电动汽车。
据悉,科达的董事会都是由一群“商业精英”组成,例如公司的执行董事Mac Heller,前身是高盛的并购主管;Henry Paulson是另一位高盛的高管与美国前财政部部长;John Bryson是前美国商务部部长;还有Thomas McLarty是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总参谋长。“他们相信只要是电动车的话,人们就会来购买的。”另一位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在公司几乎成为了一种信仰而不是一个商业谋略。”
“科达的意思就是从一段音乐向另一段音乐过渡,和我们从事的行业一样,从传统汽车领域向新能源时代前进。”科达公司首席执行官菲尔·墨斐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
然而,这家在美国本土遭遇销售与质量之困的电动车企业,能否凭借中国伙伴之力,成就其“世界电动车企业领导者”的美梦呢?
美国市场难见踪影
“这是我们精简业务与规模的需要,”科达汽车政府关系及对外事务部门高级副总裁Forrest Beanum在早前的裁员声明中表示,“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据悉,本次裁员的人数为50人,主要是销售和市场部门的人员。
科达公司这款中国制造、出口美国的电动车以长安哈飞赛豹为原型,由科达与长安哈飞一同对原型车的底盘和车身进行了几百项的改造,以优化车辆性能,并使其满足美国市场的安全要求。同时这款车型在外观和内饰设计上也与普通版的赛豹有很大的区别,变得更加时尚和富有科技感。
然而该车一上市就要面临着日产Leaf、福特Focus电动车和插电式电动车雪佛兰Volt等对手,竞争压力巨大。尽管科达声称其电动车所能达到的125英里官方里程数比Leaf和福特Focus的里程数高出50英里,但其在造型上仿似上世纪90年代的本田思域并没有获得多数消费者的欢心,有部分汽车评论甚至表示这款汽车的质量和性能有所欠缺。“像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在每辆车身上都期望拥有的巡航系统与体面的杯座,在科达电动车身上都欠奉。”有分析师表示。
早前更有美国媒体报道,在科达电动车开售的4个月后,美国的消费者仍面临着“无车可试”的尴尬情形。媒体报道即便是坐落在硅谷心脏地带的核心经销商,仍然在现车供应上有着困难。在今年3月的私人用户交付仪式上,墨斐没有透露具体的销售数字,而是用“Soft Launch”的字眼,即“市场疲惫状态下投资创业”形容了科达上市初期的目标—“不强调产量的提升,而是质量的保证”。
气囊存隐患
上市不到半年,科达电动车就收到了召回通告。据美国Insideline报道,美国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8月要求科达汽车召回78辆2012款电动轿车,原因是该批次车辆的气囊无法正常打开。据NHTSA透露,8月科达汽车侧安全气帘的撞击测试并未通过联邦标准,科达汽车的安全系数也并未公布。
直至最近,NHTSA又把科达电动车再测试了一遍,最后终于得出“四星”这个比较体面的得分。然而其在正面碰撞测试中,仅仅只获得了“两星”的成绩,把整体成绩又拉了下去。
按照科达自己的计划,今年科达电动轿车应该售出10000-14000辆,同时据其判断,到2015年,全球电动汽车的产销将达到57万辆左右,中、美两大市场将会分担10%的销售份额。然而PLUGINCARS网站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今年科达电动车的销量还没超过100辆。
“公司的核心问题就是管理层根本听不进其他不同的意见,”一位接近公司管理层的内部人士称,未来科达不仅要处理如何持续生产大量汽车中产生的问题,还面临如何保持与中国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科达目前在中国合作伙伴有长安哈飞、天津力神、长城汽车三个合作伙伴。早前科达公司和天津力神合资成立的天津力神迈尔斯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负责提供锂离子电池,而长安哈飞则负责在华组装。
之前科达由于没有在中国销售汽车的资质,因而主要是协助长安开发纯电动车型。但业内人士认为,长安有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科达很难借此进入中国市场。
随后,今年4月科达与长城汽车签订合作协议,在技术层面进行深度合作,首款电动车将于2014年在中美欧三大市场投产销售,其中在美国将以CODA品牌销售,中国以长城品牌销售,而欧洲市场的品牌尚未确定。
“在2015年之前,长城将实现纯电动平台与混合动力平台的批量化生产。前者侧重新能源轿车的开发,后续会陆续推出纯电动轿车。”长城汽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强向记者透露。对于科达本次裁员事件,长城汽车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对双方的合作关系没有影响,但其拒绝就具体的合作进展作进一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