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半年可谓是电动汽车行业的多事之秋。该行业的三大巨头,一家轰然倒下,一家垂死挣扎,仅剩Tesla独树一帜。众人追捧的电动企业的命运,为何有如此的大相径庭?
记得去年10月初在硅谷参加AAMA(亚杰商会)在Stanford Park旁的Tesla展示店举办的活动,我和Tesla第一次亲密接触,不仅坐在亮闪闪的蓝色跑车里闪了靓照,还试坐了一把。Tesla的瞬间启动和驾驶的流畅性及超大、炫酷的车内控制屏,让我这个汽车“绝缘体”也瞬间成了T粉。
今年4月初再度回到硅谷,在Palo Alto大街上时常能看到几辆帅气的Tesla S型轿车停在路边或闻声TeslaRoadster跑车呼啸而过,这的确很真实地反应了其出货量的增加。
上周去旧金山北部的Muir Woods爬山时,在山门口的停车场看到几处电动汽车免费充电站。一辆黑色的Tesla S型轿车正在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上充电。据称,这种充电站的数量正在快速上升。长远来看,政府的该项举措能有效地刺激公众购买使用电动汽车。
明星还是泡沫?——商业模式之战
2012年10月初Tesla的股价位于28美元附近,2013年5月底股价已经突破100美元,市值突破120亿美元,可谓是火箭速度。
曾希望通过电池交换站改变世界的以色列电动汽车生产商Better Place于5月27日宣布破产清算,引起了电动汽车行业不小的震动。就在第二天5月28日,Tesla的股价冲破了110美元。这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Better Place的创始人Shai Agassi曾将自己创业的Toptier门户网站以4亿美金价格卖给SAP,并成了SAP新任CEO的热门人选。这位创业明星曾雄心勃勃地要打造一个庞大的电动车充电站系统,通过机器手快速完成电动汽车进站后的新旧电池的自动更换工作。
这种“买车租电池”的商业模式似乎打破了传统的“电池与车捆绑销售”的商业模式。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前期需要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投入,同时存在极高的运营风险,其它汽车厂商的支持也是问题。Better Place的落败也给其合作伙伴法国的汽车制造商雷诺的电动汽车战略敲了一记警钟。
技术还是设计?——创新之战
当Tesla的创始人Elon Musk正忙于如何将Tesla售价在未来3-4年内降至3-4万美金之时,Fisker的创始人Henrik Fisker正四处奔走商议如何拯救Fisker以避免其破产。
Fisker曾风光无限,有无数好莱坞明星为其站台,莱昂纳多迪是Fisker Karma豪华四座电动跑车的第一位车主。相比Fisker的群星闪耀,Tesla的第一批跑车则交付给了“技术控”们,Tesla的几位创始人加上谷歌创始人Larry Page,Sergey Brin和eBay的创始人Jeff Skoll。
两家公司近10亿美金的总融资额相近,但命运却大相径庭。归根结底,成败在于创业企业的基因。Henrik Fisker出身名车设计师,曾为宝马和阿斯顿马丁设计了多款经典车型,重“外在”;Elon Musk是个技术达人,他在斯坦福的博士研究方向是针对电动汽车领域的储能应用材料科学,重“内在”。而且两家公司创始之初在技术方向上既有天壤之别,Fisker是渐进式创新(混合动力汽车)而Tesla是突破式创新(纯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行业先期的研发成本巨大,技术门槛极高,基础配套设施缺乏等因素导致了其推向大众市场还有待时日。不知还要有多少先驱前仆后继才能迎来行业的春天。然而毋庸置疑,Tesla是目前电动汽车行业最耀眼的一颗新星,让我们期待其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