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资讯 > 行业热点 > 正文

配套体系欠缺 新能源汽车如何破冰

2014/8/18 搜狐汽车 阅读:3752

『导读』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遇阻,消费者不认可新能源汽车,当然有产品本身的原因如续航里程、安全性与高售价等原因

近期,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利好不断,如免征购置税、倾斜用电价格、规定政策采购比例、在全国大中城市加快新能源充电桩站建设以及破除地方保护等鼓励政策,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确实会起到积极意义与促进作用,对于消费者的认知度与消费信心也会有很大提升。但是否新能源汽车市场就真会突飞猛进,实现中国汽车业弯道超车赶超国际的梦想呢。

 

应该讲,个人感觉难度很大,短期还不太现实。日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编著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已认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差距。其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日本、美国、德国、韩国和中国这5个评价国家中排名最后。其中,综合指数排名第一的是日本,约71%(2012年是75%);美国以73%排名第二(2012年为83%);德国为77%(2012年为80%);韩国为88%(2012年为89%)。

 

和2013版‘蓝皮书’的数据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小幅下降,中外技术差距有逐步拉大趋势。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没有一个中国电动汽车品牌销量超过1万辆,且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半年累计销量令为20477辆(包括11777辆纯电动车和8700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但今年上半年美国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25844辆,其中日产聆风电动车在美国销量就超过1.27万辆。

 

笔者以为,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遇阻,消费者不认可新能源汽车,当然有产品本身的原因如续航里程、安全性与高售价等原因。但并不是主要是因素,主要还是使用环节市场配套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充电问题是困扰个人消费者观望的主要原因,如同消费者购买了传统汽油机汽车却无处寻觅加油站般窘迫。从全国一线大中城市看,充电桩、站设施普遍严重不足。以北京为例,已建成的充电设施远远难以满足私家车主的充电需求。目前,北京全市已有5000个充电桩,即使全部投入使用,也仅能满足出租车的运营,若想保障私家车主与社会需求缺口至少在2000个以上。而北京有关新能源汽车摇号政策规定,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个人消费者必须具有充电条件资质,否则不可购买。而目前看,个人消费者短期内想实现拥有自主充电设施难度颇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新能源汽车进入普通百姓家庭。造成市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消费者不认可不愿购买;厂家因市场容量太小怕入不敷出不愿投入;电网集团不愿建设充电桩、站担心投入大量资金无法使用造成设备闭置。从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看,我们的市场容量太小,所以没有市场再多的政策利好企业再大的投入也很难换来经济效益,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当务之急是要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入手,合理规划充电桩、站的建设与布局,加大充电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并力争做到设施适度超前,真正为消费者购买解决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抓住此次政策利好的契机,加大加快大中城市充电桩站的建设,扭转新能源汽车市场使用环节配套体系薄弱的局面,才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在市场起步阶段,为减轻企业经营风险,可先从资金与政策上向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倾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当市场初具规模,即使取消财政补贴,车企也会因广阔的市场需求,而争相涌入。

 

另外,对于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产品者应尽量减化其购买手续,应对新能源汽车免于尾号限行以及给予高速公路过路过桥费的优惠或减免,鼓励提倡个人购买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只有消费者认可并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产品,才有可能吸引更多车企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生产营销领域。

 

因此,在政策导向与媒体舆论一致看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切不可急功近利,要先夯实市场应用环节与配套体系的建设,借助政策东风推动,充分创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条件,逐步提升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转变消费观念,最终才有望使新能源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市场才有可能真正发展壮大。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