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
与此前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相比,此次电动汽车生产准入的放开确实是明显的进步。此次《意见稿》对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生产准入条件做出相关规定。此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给非汽车生产商发放两到三张专门的电动汽车生产牌照,最早年内获批。国家发展改革委此次公开征求意见,表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有望进一步放宽,将引入更多非汽车生产商进入电动汽车行业,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步伐。
尽管此次《意见稿》在准入条件和发展理念上都有明显改善和转变,但从生产资质具体内容上来看,准入的门槛还有点高,根据市场和技术发展情况,还将有很大改善空间。
准入放开为市场添加活力
与此前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相比,此次电动汽车生产准入的放开确实是明显的进步。面对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放几条“鲶鱼”进来激活市场,至少是迈出了第一步。监管部门在产业治理理念上也有很大转变。此前都是基于传统汽车的角度来考虑新能源汽车生产和产业化,这次开始,根据新能源汽车技术、生产和商业化的特点和要求,单独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开了一个口子。
“生产条件适当放开,能够吸引互联网企业以及一些零部件生产商进入电动车生产领域,将为这一领域带来新鲜血液,并形成‘鲶鱼效应’,推动我国电动车产业加速发展。”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也持同样意见。
应多吸引互联网等“外行”企业
2009年前后,中国已经是全球汽车厂最多的国家。为了对汽车产能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重复建设,国家开始严控汽车生产资质发放,原则上不再发放新资质。
按照这项政策,非汽车行业外的企业,除了收购或和其他整车企业合作,完全没有进入纯电动汽车生产领域的希望。但是特斯拉在全球的兴起,让社会各界意识到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不一定出自传统车企。“传统企业受制于政策和自身的既有资源等,往往在发展和创新新能源汽车上更保守,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发展思路狭窄。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想针对纯电动车放一批非汽车行业企业进来,看能不能出个中国的特斯拉。”政策制定的相关核心人士称。
“此次《意见稿》征求意见不是只针对互联网企业,而是只要满足条件的企业,如果愿意都可以申请。”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所副主任王成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我个人认为,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化与电动汽车融合、创新的思维等方面都很有优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流通研究室主任王青也指出,如果是从整车制造的角度出发,由于无论从产业链还是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核心部件、关键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中都居于重要地位,这些企业通过延伸业务进入电动车制造销售,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积极性更大、现实要求更强。这类企业中也有机会诞生成功的电动汽车企业,应当给与他们一定的进入豁免。
短期应不会出现产能过剩
不得不说,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前三季度产销分别同比增长2.9倍和2.8倍。其中,9月份产量同比增长超过7倍,而四季度还将实现高速增长。显然各种政策的利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然而,国家《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要达到100万辆,而根据对各地方政府以及各大车企的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已达到550万辆,远远超过现有的产销水平和国家总体规划。
前几年,国内电动车业曾出现过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本次虽然放开了新能源车生产准入,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是个重大课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为此担忧,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比传统汽车行业更难,企业和地方政府都要慎重,应从全局考虑,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要从管理、环保等方面严格把关,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准入门槛,杜绝产能过剩的发生。
但是王成表示,短期内应该是不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的,“目前政策利好确实比较多,政策出台频次也比较多,但是单靠政策利好,还不足以解决现阶段新能源汽车面临的诸多问题或挑战,而且目前的政策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目前的所有新能源产品我认为均是阶段性产品,企业还需进一步技术攻关,提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