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的电动车发展在九十年代前基本都是依靠进口,如高尔夫球车、游览观光车等。自1995年第一台轻型电动车问世到1999年,虽有数年光景,但电动车的发展和普及仍未“形成意识”。电动车的产品不论是从外形还是从功能特质、骑行感受上的发展也可谓是在不断变化,终归一点,是始终朝着不断优秀,不断创新的方向前进着的。
我国的电动车发展在九十年代前基本都是依靠进口,如高尔夫球车、游览观光车等。自1995年第一台轻型电动车问世到1999年,虽有数年光景,但电动车的发展和普及仍未“形成意识”。电动车的产品不论是从外形还是从功能特质、骑行感受上的发展也可谓是在不断变化,终归一点,是始终朝着不断优秀,不断创新的方向前进着的。
电动车“草根”产品的诞生
1999年-2001年,电动自行车的“早期实验性生产阶段”开始逐渐获得市场的认知和经验的积累,电动自行车行业像沉睡的机器,逐渐启动。在这一阶段,电池、电机、控制器、充电器(电动车四大件)等关键零部件在技术上尚不完善,这个阶段也主要是针对电动车四大件等关键技术进行摸索、研究。电动车因为其技术粗放,构造简单、目标消费人群多为老百姓而被一开始就被套上了“草根”的帽子。
经过“启动期”的洗礼,电动自行车行业开始逐渐萌芽。此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电动自行车的“初现生产规模化阶段”,因为这个时间段内出现了几个将电动自行车行业推进的机遇,使得在初级阶段里举步维艰的电动自行车一下子迎来了春天,更使得行业的发展“初现规模化”。
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动自行车的超速发展阶段,行业俗称“井喷期”。在这个时间段内,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大,大大刺激了行业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的扩散,全行业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蓄电池寿命和容量提高了35%,电机由单一的有刷无齿电机发展成为以无刷高效电机为主流,寿命提高了5倍,效率提高了近30%,爬坡和载重能力提高约3.5倍。
不过,此阶段由于受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出现了低迷的状态,市场增幅变缓,洗牌开始,市场集中度趋向提高,初步出现了较明朗的竞争格局,招商变得困难,商家选择品牌变得理性、冷静。但从市场的规模上来看,整个电动车产业的规模和总量还是不断在上升,此时的产业规模已达到了年产2100万辆(2007年),社会保有量达到8000万。
产品的特质化打造成为一大亮点
从此阶段的其他市场表现来看,此时已经初步形成天津、江苏、浙江和广东四大制造基地的板块格局,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也陆续成为电动车制造企业的聚集地;从规模上来看,以简易款电动车制造为核心的天津板块占据全国总规模的30%,同比产量略有下滑,以制造豪华款为主的江苏无锡、常州成为重要产品制造聚集地,同比略有上升,以台州、金华、杭州等地为中心的浙江板块同比实现规模性增长,作为后起之秀的广东板块也已经初具规模;品牌特征上,品牌集中度持续上升,品牌数量继续减少,三线品牌格局已基本清晰——以爱玛、雅迪、新日为代表的领军型品牌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巩固,以绿源、比德文、立马等为代表的领先型品牌产销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富士达、台铃、小刀、小鸟、绿驹、绿佳、宝岛、澳柯玛、速派奇、真爱等为代表的活力型品牌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此外,行业内仍有一大批活跃在渠道和终端的活跃型品牌值得称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阶段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品牌发展道路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无论是在新产品创新的速度上还是产品创新的数量和规模上,产品创新都成为各大企业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产品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譬如雅迪的熊猫仿生车、爱玛的可酷滑板车、新日的“博雅”系列、绿源的MG时代骑士等等),这一系列的新品或多或少都在当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产品未来的走向以及趋势。“产品特质化”在此阶段得到进一步打造和强化。
未来将更加注重消费体验 智能大时代来临
2014年,在产品打造、品牌传播、渠道拓展、终端构建上持续发力,获得了销量上的强势增长。未来,行业在产品方面将更加注重产品核心价值的挖掘和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有大多数企业开始注重在产品研发功能上的创新,加大了投入的力量,将电动车的时代转变成为一个智能时代,更加注重电动车技术层面上的改变与革新。
此外,产品创新的方向在2015年逐渐得到强化并与品牌发展的结合度更加紧密,产品研发除更加关注产品本身的技术提升及功能性卖点的挖掘外,更加注重消费者的骑行体验和使用感受。在品牌化打造的过程中,一线阵营继续强化消费品牌领域的拓展,其他阵营品牌在行业性品牌阵营崛起上积极寻求上位的空间和缝隙,品牌更加注重体系化建设和系统化支撑,品牌力的打造逐步过渡到以综合实力为依托的整合时代。未来,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继续朝着专业化、精细化、体系化、综合化的方向持续推进,并将在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营销力、服务力、终端力等六大力的全面提升和强力支撑下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