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市交通委宣布,今年北京将大力推动“慢行系统”建设,在城六区范围内建成100公里专用自行车道,其目的就是要让自行车成为中短距离出行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一旦自行车道被占用,造成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就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然而除了机动车占道,随处乱行的电动自行车,成了挡在市民绿色出行路上的又一块大石头,也让城市交通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以其“三不三可二省”的优势(不用油、不用上户、不用驾驶证;可拉人、可拉货、可代步;省钱、省力),迅速走入人们日常生活。然而,由于数量、种类的激增,管理的缺位,无论是上路行驶,还是生产销售,电动自行车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一个字—“乱”!
上路乱:超速、超载、常逆行
乱停乱放、违反交规、随意驶上高架桥……这样的情形在道路上随处可见。
记者在北京市内多个交通路段调查发现,大多数电动自行车的行驶速度都超过了20km/h(按照《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其最高限速为20km/h),有的甚至和正常行驶的汽车同行。一位路口执勤的交警告诉记者,造成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受伤或死亡的恶性事故,很多都是由超速造成的。而相关的研究也证实,电动自行车时速每提高1公里,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就将增加10%。
除了超速,超载也是造成事故的元凶。据记者了解,在不少省市的公交枢纽和火车站等人流集聚区,电动自行车同载多名乘客的现象已是常态。本就负重的车辆,倘若依旧在拥堵的道路上疾驰、变道、闯红灯,后果不堪设想。而最让人们深有体会的,则当数“逆行”的电动自行车。很多行人抱怨,有时避而不及,轻则刮蹭、重则撞翻在地。
此外,电动自行车无牌上路、占用机动车道行驶等情况也十分常见。而在去年,宁波某交警部门就曾对该辖区一个季度的交通事故进行过统计,结果显示,在全部3753起案件中,有1569起是由电动自行车各种违规引起的。而从全市范围来看,这一比例竟高达六成。
对此不少交警向记者坦言,如今违规车主一旦看见民警拦截,掉头就跑,强行闯关时有发生,民警为了安全也不敢硬拦。且即便车辆违规暂扣,车主缴清罚款后也可取回,纵是无牌车辆,也不能完全防止其再次上路。
市场乱:低质、改装、难监管
记者调查发现,电动自行车的价格,贵的四五千元,但更多的则是1500到2000元,有的杂牌新车售价更是低至千元。业内人士认为,按电机、电池、车架“三大总成”分别的成本来看,低至千元的电动自行车恐怕难保质量。
记者以批发为名拨打了天津某品牌“载重王”电动车厂的电话,载重功能超强的“载重王”价格比普通电动自行车还低。据该厂负责销售的业务人员介绍,像“载重王”这类电动车之所以便宜,是因其在组装上更为容易,厂家只需直接进货配件,自己组装即可。“只要把价格做低,很多卖场和经销商都会选择从我们这儿进货。”该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这样的电动自行车质量难以保证不说,如若出现问题,责任也很难界定。且记者从多家厂商那里了解到,这样的低价车并不在少数。对此不少商家也坦言,买电动自行车的人往往不看质量,只看价格是否实惠。此外,销售市场上的“改装风”也十分兴盛。按理说,在现行《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规范下,电动自行车20km/h的限速理应不难监控,但道路上屡屡出现超速车,销售环节的失控或许才是主因。
记者走访北京城区多家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发现,销售人员在推荐车辆时,都会将“可以提速”挂在嘴边。记者翻看说明书,说明书上称时速20km/h,但销售人员却表示,厂家在设计之初,都对限速器设置了解除步骤,最高可以调到50甚至60km/h,并声称很多送货、送快递的,都在用这种车。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这种改装并非源自生产渠道,而是后天由购买者提出,且并没有相应的电动车生产和管理标准进行衡定,因此对流通环节的监管异常困难。
生产乱:超标、同质化严重
这样的乱象在生产环节也同样存在。
本月初,广州市工商局公布了电动自行车的最新抽检结果。结果显示,10款电动自行车不合格,不合格率达20%。其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车速、重量、功率等项目超标。
按照《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除电动自行车最高限速在每小时20公里之内外,总重量还不得超过40公斤,电池电压不得超过48V。然而很多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想方设法模糊电动自行车的技术标准,选用质量更重、电压更高的蓄电池。再加上过大的体积设计、装配尺寸更大的轮胎,超标的电动自行车俨然有了“摩托化”倾向。这种车一旦上路,质量重、时速快,发生碰撞便极易失控。
此外,出于成本考虑,绝大多数电动自行车厂商还采用类似自行车刹车的“线刹”。这样的刹车系统无疑与其增加的车速并不匹配,加之俗称“肉包铁”,本身并没有任何安全防护装置,容易造成车毁人亡。
不仅如此,电动自行车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特别是塑件方面,由于一家塑件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提供给多家整车生产企业,但企业专利又无法得到保护,因此就形成了大规模的抄袭仿制,这让很多电动自行车几乎看起来大同小异。
如何治:给电动车戴上紧箍咒
“只有行业规范以后,才能形成真正的实力企业,使企业健康发展。”江苏省常州市电动车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文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电动自行车在行业准入、国家标准体系、市场监管等层面均存在问题,尤其是市场准入制度上的低门槛,造成了整个市场如今的混乱局面。因此,如何通过立法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电动自行车使用来看,按照现行法律,电动自行车仍被列入非机动车范围,一旦发生事故,处于弱势方的电动自行车主往往更受照顾,而机动车驾驶人反而会承担更多责任。久而久之,则会纵容其违章行为。而像电动自行车生产的行业认证、技术指标,产品服务的监管体系、日常机制等方面,则更需法律条文予以规范。
纵使早期对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定位已经明确,但如今其引发突出的交通、质量甚至安全问题,确实足以引起政府的重新考量和关注。或许整治电动自行车乱象存在种种难处,但眼下如果没有相应管理部门、法规条款为其戴上紧箍咒,电动自行车只会像脱缰的野马跑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