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央行18日出台的系列货币政策,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21日表示,宏观政策不可能完全消除经济波动,而是做到“熨平”波动,只要减缓市场波动的负面效果,就起到了宏观政策的效果。
用宏观政策“熨平”波动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央行上周五(18日)同时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区间。
在此前数次货币政策出台后,通胀率及股指等并未改变向上的步伐。因而有市场人士对此次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樊纲21日指,“只要减缓市场波动的负面效果,就起到了宏观政策的效果。”他表示,尤其是当市场面对过热或过冷的不健康趋势和风险时,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就要出来做点事情,政策也会产生效果。
樊纲表示,任何宏观调控政策是在市场运行基础上对政策变量的一种调整。严格来说,宏观政策不可能完全消除经济波动,而是做到“熨平”波动,使波动幅度减小,使波动有所缓解,并减少波动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使波动后的恢复进程比较平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的政策应该都起到了作用,政策效果也是有效的。
外界普遍担心,央行在未来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以应对过热的经济以及走高的通货膨胀率。
“我并不知道央行下一步会采取怎样更加严厉的调控措施,但最近这几次货币政策显然比过去严厉得多。”根据樊纲的分析,上月数据显示,造成近期通胀率上涨的因素在缓解,特别是粮价已经连续多月走低。粮价走势平稳,会令副食品价格趋于平稳。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不排除通胀率会进一步上升的可能,但未来通胀大幅上升的可能性正在减小。
此次政策针对流动性问题
当被问及此次央行的政策是否直接针对股市时,樊纲表示,货币政策的基本调控对象是货币供给,而调控货币供给自然对总需求及包括金融市场在内的其他市场资金供给产生影响。央行所出台的都是宏观政策,这次所针对的都是流动性问题。
至于央行出台的政策是否会考虑资本市场“资产泡沫”等通胀以外的因素,樊纲表示,各国都会参考金融市场的状况。
樊纲认为,据他观察,目前政府不会为了某些具体事件而去做“托市”的傻事,市场风险还是由市场自己来承担。
樊纲认为,以往的金融危机主要由通胀、财政危机等因素引起,而亚洲金融危机及后来发生的一些危机告诉人们,资产市场上的一些波动也会导致整个经济发生波动,并导致整个经济发生危机。因此,从理论上和逻辑上说,各国货币决策者一定要考虑物价水平、生产资料价格变动趋势、资产价格变动趋势等,因为这些都与货币供给量直接相关。
[$page]
延伸阅读:
高盛:传递强有力紧缩信号
针对央行上周五(18日)推出的多项宏观调控措施,高盛经济学家梁红21日发表观点认为,在贷款增长进一步加速、资产价格膨胀加剧的形势下,央行此举旨在向市场传递强有力的紧缩信号,但影响力可能较为有限。
梁红给出“影响力有限”的判断依据是:相对于经济周期而言,实际利率水平依然过低;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仍保持在2%~3%的水平,使法定准备金率对银行的借贷能力难具约束力;汇率的根本问题仍是低估而非其日波动幅度。
对于利率政策的影响,梁红表示,利率的调整幅度可能小于市场预期;银行存、贷款加权平均利差基本维持不变,因此银行借款意愿可能未受影响;由于企业盈利和居民收入增长强劲,此举对企业和个人借款意愿的影响可能甚微;实际税后存款利率仍为负,而且事实上名义税后存款利率仍低于1998年时的利率水平。
对于汇率政策的影响,梁红认为,目前为止,人民币日波动幅度仍显著低于原有浮动区间限制下所允许的最大值。如果浮动区间的扩大没有加速人民币升值,那么调控任务仍需要由利率等其他政策工具来承担。
“近期内利率和汇率的上行压力仍将加剧。”梁红预计,年内利率可能还将上调两次,每次提高27个基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未来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内分别升值至7.55、7.37和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