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华北电力大学与北汽庞大集团合作在校内开设了新能源汽车自助分时租赁点。
近日,华北电力大学与北汽庞大集团合作在校内开设了新能源汽车自助分时租赁点,不少学生感叹“只见过有学校租自行车的,没见过有学校租汽车的”。这个看起来“时髦”的消费方式在校园发展得怎么样?还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大学生能否消费得起,新能源车能否在其他高校推广?带着这些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展开了探访。
现状
学生组团租车下午基本租不到车
近日,记者来到华北电力大学一探究竟。该校的新能源车租赁点设置在教四边上,旁边配有一排充电桩。师生在手机上下载“绿行公务车”APP就能自助租车,也有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租车指导。记者在现场观察,在2点半至3点的半个小时内,就有3辆车被租出,在3点时,现场只剩下3辆车了。在“绿行公务车”APP页面上显示“可用车辆0台”,原因是3辆车都因电量不足在充电中。
今年3月9日,华北电力大学与北汽庞大集团合作在校内开设新能源汽车自助分时租赁点,在校内建设了5个快充桩和29个慢充桩,投入运营车辆20台。对于在校内引入新能源车的原因,该校在校官网上表示,“在目前公车改革的新形势下,该项目的落地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满足学校公务活动的需求,也为我校师生绿色出行提供服务保障。”
不过,相比学校的教师,租车的客户几乎都是大学生。该校的一名辅导员说,“据我了解,我身边没多少老师租车,老师租车回家不划算,也不能确保电量。”
在租车现场,北青报记者看见多是学生组团租车。有一辆车上坐着5名学生,坐在主驾驶位上的女生介绍,大家都是实验室的同学,相约开车去学校周边玩玩。这名女生说:“我们是研三毕业生,大伙想在毕业前尝试下开车出去玩耍的感觉。”
租赁新能源汽车对大学生而言算是“高消费”,在高校的市场怎么样?记者随机访问的租车女生说,“我们组团租车,租一天159元,平分下来每人才30元左右。不过,要是自己租车,就不如公共交通划算了。”
对于新能源汽车进校园,该校一位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说,“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已经很不同了,特别是有的学生中花钱租车带着女朋友兜风,这在旁人看来还是比较‘酷’的。”
调查
新能源车租赁能否推广仍待观察
记者从北汽庞大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目前除了在华北电力大学正式启动运营以外,还将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几十所高校推广,计划覆盖北京所有高校。不过,对于新能源车进校园的问题,高校内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新手租车上路
加大校园交通安全隐患
据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内拥有驾照的学生比例在70%左右,大多是在大学期间拿到驾照,但部分学生由于平时开车的机会不多,开车技能也不够娴熟。新能源汽车进校园后,学生在注册APP时只需上传驾照就可租车了,这就带来了一些校园交通安全隐患。
“咱学校自从有新能源车租赁项目后,我在学校开车都小心多了。”一位在该校教书的刘老师说,“最近看见过好几个学生坐在一个新能源车里面,看主驾驶座上的学生开车的姿势就知道是个新手,车开得很慢,这学生不会租车来练车吧。”于是,从那次以后,刘老师在校内开车时看见新能源车和学生模样的司机,就会选择避开或放慢车速。
还有一点让刘老师感到担心的是,车技不好的学生把车开到学校外面出了事怎么办,“校外的交通肯定比校内复杂,尤其是车技不好的学生的安全很难得到保障。”
学生没有经济能力
市场前景有待观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租车群体多以经济能力稍强一点的研究生为主,也多是多人“拼租”出去游玩。即使是“拼租”,这些学生会频繁租车吗?“尝鲜”过后,该校的新能源汽车租赁项目是否会冷淡下来?
据该校一位学生发起的《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对新能源汽车自助租赁的态度调查》问卷显示(共276人填写问卷),近五成学生的生活费处于1000-1500元之间,只有一成学生的生活费在2000元以上。其中,39。13%的学生认为生活费刚刚够用,近一半的学生仅能承受100元以内的租车费用。一位每月生活费在1500元左右的大三学生说:“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刚刚够,上次和同学一起租车花费了五六十块钱,偶尔这样出去玩几次就行了,多了就承受不来了。”
在“何种情况下会选择租用新能源汽车”选项下,近三成学生选择“出于好奇体验下”,近六成学生选择“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仅一成学生选择“外出办事”等其他用途。而在“选择多少人一起租用新能源车”上,66。67%的学生选择“两人以上租车”。“谁没事一个人花一百多租个车出去瞎溜达。”一名租过车的研二学生表示,初期体验下新鲜感就行了,以后有需求时再考虑是否租车。
内存
不同时代的大学高消费品
不同年代,在大学流行的高消费品和消费方式也不尽相同。就此,记者梳理了2005-2015年这10年间在大学时兴的高消费品。虽然在近10年间,大学里时兴的高消费品不停在变化,但一些价格不菲的商品仍是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的目标。
时间:2005-2009年
大学高消费品:索尼单放机、MP3/4、PSP、诺基亚等品牌手机
2000年初,索尼单放机、MP3/4、PSP等电子产品在大学校园里开始流行,这对大学生而言算是一笔高消费。
2005年上大学的郑菲在入学时,家人奖励了一台三四百元的索尼单放机,“单放机很薄,放盘磁带进去边走边听,这都能吸引一些同学的关注。”另外,大学生能拥有一部七八百元的诺基亚直板手机算是不错的,如果有人买了摩托罗拉翻盖手机、索尼手机,那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件奢侈品。
时间:2009-2013年
大学高消费品: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单反相机等数码产品
在大学校园里,高消费品往往是最开始由个人拥有,最后普及成大部分人会拥有的东西。拿手机而言,在2005年左右,拥有一部诺基亚手机就非常不错了,但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在2009年左右,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大学生们对手机的使用需求升级成可上网的触屏智能手机。
孙博2009年入学,在2010年时,看着身边的人都开始换智能手机,孙博开始“心痒”,“我的手机只能玩下QQ,看着同学拿智能手机玩微博刷网页,心里很羡慕。”在那个时候,智能手机的价格都不低,最少也要2000多元。在跟家人多次请求后,孙博用2800元买了一部HTC的智能手机。“当时我们班只有一个人有苹果手机,那是很多人都不敢去想拥有的东西。”
时间:2013-至今
大学高消费品:苹果三件套(iPhone、iPad、Mac),包、鞋等奢侈品,化妆品,出国旅游
近年来,每到大学新生入学时,就有媒体曝出“有新生要配齐苹果三件套才入学”的新闻。对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二学生邓畅而言,“苹果三件套”早已配齐,“我读高三时就有了iPhone和iPad,只是读大学时买了个苹果电脑。”除了这以外,邓畅在去年暑假还和几个同学去泰国玩了四天,用了近一万元。
专家
体现自我价值并非依靠高消费
近些年来,在高校里时常兴起一些不同的消费方式,带领了高校的消费“潮流”。但是,如今的大学生除了体验一些新消费方式外,也有部分学生盲目追求与自身能力不符的高消费。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王建平认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5后,与人们传统认知中的大学生印象已相差太多,使得大家经常不太理解他们的一些做法。“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好,追求更好的生活状态是没问题的。”王建平说,“但是,有些学生盲目追求与学习、生活没有关系的高消费,以为购买一些高价商品就能体现自我价值,而被群体所接纳和认可,这就存在问题了。”
王建平建议,高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不要让学生以为靠一些名贵的商品就能体现自我价值。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