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网站9月8日刊发 《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曝光了5家骗取中央财政补贴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5家曝光企业中,恶意骗补情节最严重的是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虚假申报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1131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6156万元。其余被曝光的4家企业涉及金额从5亿多元到5000多万元不等。
据了解,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始于2010年,开始只在上海、长春、深圳等5个城市试点,后试点范围扩大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2009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还不足500辆,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340471辆,销量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2016年1-7月,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就已达到20.7万辆,较2015年同期增长122.8%。
短短几年,中国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国。究其原因,政策和补贴是主因。
在政策方面,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引导新能源汽车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文件。一个是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出台的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文件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另一个是2012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该规划提出要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2015年《中国制造2025》出台,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要求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销量应该占有5%的份额。
在补贴方面,按照我国2013-2015年度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统一补贴25万元/辆,6-8米的纯电动客车补贴30万元/辆,8-10米纯电动客车补贴40万元/辆,10米以上的补贴50万元/辆;再加上地方政府1∶1的配套补贴,政府为推广新能源汽车花费了巨额资金。以6-8米的纯电动客车的补贴为例,目前6-8米纯电动客车的制造成本一般在45万-50万元/辆,而补贴高达60万元/辆。
不可否认,补贴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前期发展起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作用。但骗补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暴露出了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深思。
第一,监管等制度建设落后,没有与时俱进。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原来的监管在新技术面前不堪一击,一些监管部门没有与时俱进,仍然按照原来的轨道在行驶,从而给了不法车企以可乘之机。正像新华社追问的那样:存在恶意骗补的江苏吉姆西客车公司,缘何能伪造上传上千辆车的原始生产销售凭证、生产合格证并能违规办理机动车行驶证?其余四家被曝光企业缘何能为尚未出厂的车辆提前办理机动车行驶证?谁让涉案企业一路绿灯拿到补贴?涉及的相关监管部门是否履职到位?相关人员有无违纪,甚至违法犯罪行为?这些均须深究、严查。政府要认识到,只要有补贴,就会存在骗补的风险。在补贴发放时,一定要设计好与时俱进的监管制度,而不能与时代脱节。
第二,只注重量,不注重质。《中国制造2025》提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明确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成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巨大的补贴面前,并没有把补贴的钱用在以上诸多领域来创新,而只是机械地重复生产来获取补贴,在质的方面几乎没有大的突破。骗补的直接后果是想搞创新的车企拿不到多少补贴,而不搞创新机械地重复生产的车企则拿到了高额补贴来扩大再生产,从而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影响恶劣。
应该看到,政府也是看到了财政补贴的一系列弊端,并想办法开始扭转。2015年财政部发布的补贴政策显示,2017-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较2016年下降20%,2019-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补贴政策退出。各地方政府也明确表示,补贴标准也将会退坡。
车企不能过度依赖补贴,补贴要适时退坡,否则很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有多大,终究还是市场说了算,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摆脱对政策的依赖走市场化道路方为众多新能源车企的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