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在6月24日至29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第二十八次会议上,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及调整2007年末国债余额限额的议案将被提请审议。
这一环节早在中国有条不紊的决策日程之中,去年底今年初以来,不乏严谨负责的学者多次向中央建议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曾经表示,由国务院领导的外汇投资公司正在筹建之中,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也表示,外汇投资公司将于今年年内成立;5月4日,楼继伟被任命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筹备领导小组组长……
然而,这一消息仍然在金融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并立即有人质疑和反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一位前政府高官说,这是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这些大主权基金的不透明性质以及缺乏明确的利润最大化授权,可能给同一市场的私人投资者造成困难,这种大型公共部门基金的增多与美国促进以私有部门市场为基础的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日程背道而驰。
这种意见的目标就是反对中国自主发行2000亿~2500亿美元的特别国债,逻辑起点是:它是国家行为,而不是自由市场的解决办法。
对此,我们必须讲清楚的是,当今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市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市场应当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所有生产力要素全部自由流动。但目前国际上,在资本方要求自由流动权力的同时,资本强势国家却严格禁止先进技术流出国门,严格阻拦外来普通劳动力于国内之外,难道自由就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是资本对劳动力和技术的歧视,是强权国家的自由而已。
既然国家的边界仍在,各国的国家主权仍在,中国成立自主的投资基金是国家经济主权,它除了有义务向全国人大提请审批外,无须向任何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请示申请。
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金融市场间的重要稳定和平衡器,既不让中国的经济问题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困扰,也不允许别国将自己的危机向中国转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经济交往史已经证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从不会以邻为壑,在十年前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中,中国铁肩担道义,坚定拒绝人民币贬值,为东南亚走出危机阴影,为世界经济重归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行特别国债不仅是中国正当的国家主权,而且也是国内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其有效性已立刻得到市场喝彩——自6月19日,特别国债发行提交人大审议消息传出,作为国内流动性泛滥的重要标志之一——上证指数在其后5个交易日下跌7.68%。而此前的6月11日至18日,6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加速升值达0.836%,创下了同时间段最快纪录,同期上证指数却迅猛上涨7.88%。
在此一涨一跌之中,市场准确而清晰地解读了政策潜台词:人民币更快升值和加息是流动性更加泛滥、资产泡沫更加膨胀的源头;特别国债的发行是控制流动性泛滥、遏制资产泡沫膨胀的有效手段。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自去年汇改以来,人民币不断加速升值,与此同时,股指、房价、贸易顺差以及外汇储备也不断加速上涨,其事实早已胜于所谓“本币升值国内紧缩”的“雄辩”。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币更快升值和发行特别国债标志着中国两种不同的宏观调控思路。
前者逻辑是,人民币更快升值,进而汇率自由化,人民币升值到位后,贸易顺差必然减少,而资本项目将出现大额逆差,则国际收支平衡了。这种逻辑仿佛为《广场协议》后的日本在画像,即日元在外部逼迫下大幅升值,国际热钱蜂拥投机,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急剧膨胀,当泡沫最大化后,外部力量利用股指期货做空日经指数和日元,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很长一段时间里萎靡不振。
发行特别国债背后的思维是,人民币可以渐进小幅升值,但将保持人民币与美元收益率基本平衡为货币汇率政策的最重要目标,从源头消除国际热钱投机人民币的利益驱动,对于正常增长的贸易顺差和FDI,通过发行人民币特别国债、央行票据或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对冲。这将使中国和美国都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国内经济和金融环境,最有利于中美两国循序渐进地改善各自的结构性问题,比如美国如何增加储蓄,中国如何扩大内需。
一言以蔽之,发行特别国债及其代表的思路,不仅将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而且将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调整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