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轿车近来很热,但“热度”究竟有多高。这是业内非常关心的问题。最近的一份调查,令人颇感震惊,也不禁为其发展担忧。
今年5月,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和山东诸城鸿昌电动车有限公司联合在我国北方地区以山东省为重点,就电动轿车的产销状况、使用环境、政策障碍、社会认知等多个方面进行调研。调研小组共走访了16家生产企业、9位用户和3个电动轿车经销代理点。他们发现,当地电动轿车生产十分混乱,市场亟待规范。
企业多、规模小
据山东富平一家电动车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计划年产销1万辆电动车,但最多的时候月产销在150辆以内,其他的企业更小,年产销量100辆以内居多。
“我们从2005年开始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不大。电池和其他关键零部件都是外购的,我们负责组装。”山东济宁某公司一位销售经理说。
山东诸城鸿昌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安平告诉记者,山东地区电动汽车热是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现在进入的企业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是规模较小、毫无造车经验和电池技术的民营企业。大部分电动汽车生产厂家生产规模很小,职工一般只有20~30人,多数企业不仅没有正规的生产线,厂房也是租来的。其生产方式基本是“攒车”式,几个人一组,三五天组装一辆车,根本没有成形的图纸、工艺和标准,有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工装。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以北地区正在研制或小批量生产电动轿车的生产厂家不少于100家,仅山东、河北省就有50家之多,而且还有快速增加的趋势。
产品质量次、售价低
由于对造车技术不了解,又缺少技术人员,大部分企业在生产中毫无总体设计,基本上是从河北或常州买来关键冲压件,找几个钣金工,仿制现有的成熟车型,敲敲打打,然后刮腻子、喷漆,电工再把控制器、电瓶、电机等电器连接起来,一辆“电动轿车”就出来了。部分企业由于有玻璃钢制造基础,车辆外壳便用玻璃钢手工制作。
高安平介绍说,这样造出来的电动轿车,虽然外观丝毫不逊色于已上公告的燃油轿车,不少仿造SMART的车,造型非常靓丽。但可想而知,车辆质量肯定没有保证。
去年12月,山东济宁的张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花了1.75万元从山东某小企业购得一辆微型电动轿车,该车共有8组电池,厂家声称基本能满足出行需要。但实际使用时,张先生发现车速只有20公里/小时;爬坡能力差,既便是非常缓的坡也十分吃力,续驶里程很短。张先生大呼上当。
然而,这样的电动轿车仍然有其市场。据调查,去年仅山东地区此类电动轿车销量就不下5000辆。究其原因只有一点,就是售价低廉、使用成本低。
管理出现真空地带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电动轿车的生产现状十分混乱,市场亟待规范。但事实恰好是,这一区域是政府和行业管理的“真空地带”。
现行的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并没有涉及电动汽车;国家发改委公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现已结束征求意见,但尚未正式实施。尽管一些大的厂家有企业标准,也在质监部门进行备案,其生产是合法的;但更多的小企业,生产无序、混乱,产品质量毫无保证,却没有相关部门来规范和管理。
此外,由于没有发改委的批文,电动汽车不能上牌照,上路是不合法的。调查发现,上路的电动轿车数量并不少。由于不能上牌照,电动轿车出现事故该依据什么来处理,是算做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还有驾照的问题,用什么样的驾照才可以开电动轿车,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