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在第二次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后,持续小步直线地升值。基本无风险,加上可预期的回报率,毫无疑问,这是每个理财大师的最爱。
是巧合还是偶然,在前一段时间中国股市震荡最大时,美国一家跨国投资机构向市场报告:由于本公司在国际金融方面的卓越表现,此番获得了大丰收。字里行间,喜悦外露。
然而另一方面,毒牙膏、洪水、黑窑奴工、污染事件……让人高兴不起来的消息也是那么多。不用说,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得越高,可能摔得越惨。各种负面消息,正在下面掘着深坑。
现在所要采取的,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措施:
第一,汇率可以升得更慢一些,还可以不时地震荡一下。如果有震荡,而且速度缓慢,使得周期很长,比如两三个星期都不见逆转,境外热钱会不耐烦,甚至吃不准,此时,他们的政客必定会出来干预。看来,还得继续“投喂”利益。
第二,夯实基础,让对方掘坑的难度加大,这样,热钱大规模抽逃的时候,人民币不会跌得很惨——毕竟,钱就是信用。信用好,汇率就能在高点站得住脚,热钱也就不具备热钱的特征了,因为它可能就舍不得轻易走了,这样,等于被圈定了——这当然是最好的结局,然而,离这一步,我们还很遥远。
怎样夯实基础?这就看哪方面问题最多。现在,流动性正过剩,何妨动用一些,填补这漏洞?
比如说,洪灾问题,每年洪灾的直接损失,加上抗洪救灾的费用,都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销。既然流动性过剩,花一点在水利的基本建设上,应该是有利而无弊的吧?
然而,这样夯实基础的项目为何没有做好,致使洪水泛滥?原因不外乎运营模式上面,因为没有很多投资人或地方政府愿意干这种不产生 GDP 、只花钱不见利润的事情。
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有不少败笔,其中一个,就是环境和生态的灾难。挽救的办法,一是寻找可能的市场化途径,比如,造桥原本也是慈善事业,但这种慈善事业可以通过业主收费变成市场行为,那么,水利建设中,是否也有什么市场化的可能呢?不妨研究一下;二是政府解决,但因为是纳税人的钱,所以政府的督察一定要及时和深入。
夯实国民经济基础的工作还很多。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教育问题、“三农”问题、环境和能源问题、劳动保护和保障问题等。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地方重视空中楼阁,而且不容易形成细密产业链条的高新项目,却忽视了一些基本的产品,结果,连普普通通的肉包子和咸鸭蛋,都成了社会问题。
夯实国民经济的基础,实际上就是针对目前的各项民生问题,好好地解决。
第三,鼓励和扶持创新和创业。江海不择细流,扶持创新和创业,也不应该只重视某些高精尖的项目,而忽视看似平凡却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小而土的项目;不应该只重视带着华丽文凭的“海龟”,而忽视本土人才;不应该只重视都市项目,而忽视乡村需求。
说到乡村,实际上,任何对乡村的一个善意举动,都可以增添人们对未来农村的信心,如此,可以帮助缩小城乡差别乃至房地产差价,这对当前的房地产炒作,可以起到平抑作用。
第四,围魏救赵,看准国外的项目进行投资。当然,这一步棋不好走,一不小心,人家就会设一个陷马坑。
购买外国固定资产要小心,这里的固定资产对见惯大票子的中国人来说,可能会显得很便宜。比如,汉诺威的一些展览馆,只出售1欧元,而我就读的 MBA 母校,也被以1欧元的价格转给了一个基金会。
综上所述,笔者还是觉得,第二和第三条措施,是必须做也是风险最小的。其他措施,有外部的难度,可以结合起来,打一套新的组合拳。 (作者梁雨霞为旅德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