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轿车
近期,新能源汽车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热捧。从去年6月财政部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以来,短短一年间,试点城市已由5个增至25个。与此同时,资金补贴力度也堪称“慷慨”。据报道,以首款双模电动车型比亚迪(002594,股吧)F3DM为例,其低碳版豪华车型在享受国家、地方政府补贴后仅售8.98万元,几乎接近传统燃料汽车的价格。由此不难看出,因符合节能减排的政策指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被寄予厚望。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到201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以此计算,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超过60万辆。但遗憾的是,消费者反应却极为冷淡,政府部门设计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蓝图极有可能落空。例如,在汽车消费重镇上海,目前已上牌照电动车仅为10辆,而据说其中只有2辆属私人购买。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新宠,补贴扶持也非中国先例。然而,国内外财政补贴的实效却相去甚远。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美国市场共售出了7.85万辆混合动力和电动车,而日本在2009财年混合动力与电动车共销售约22万辆。当然,各国新能源汽车起步时间不同,不能从总量上评判补贴政策的成效大小,但从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发放率仅为2%的现实表现中不难看出,我国相关财政并未实现与市场的良好对接。
追根溯源,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导力量迥异。在海外市场,汽车企业对产业发展的主导性较强,它们对市场信号非常敏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普遍体现出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政府的角色则是对企业研发需求提供支持。如今,通用、丰田等车企已对纯电动车电池研发数十年,但至今仍倾向于推出油电混合技术的车型作为过渡。日本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每充电一次可以行驶23.4公里,对于更长距离的行驶需求,同样要依靠汽车燃料提供动力。为帮助企业破解技术瓶颈,从1971年开始日本政府多次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仅燃料电池方面的开发投入就达200多亿日元。在美国,混合动力车也是目前新能源车的主打产品。汽车企业的研发重点多集中在能迅速获得市场成效的项目上。对于这些有研发需求的车企,政府会通过补贴的形式给予支持,而个人购车补贴和电动车配套建设则是后续才考虑的问题。
相形之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大政府”特征明显,在政策提出的扩容框架下,各车企亦步亦趋地跟进,其中不乏“冒进”之举。今年4月,一辆众泰纯电动出租车突然在杭州街头自燃,给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敲响了*钟。调查显示,该事故很可能是电池故障引发,而目前国内纯电动车的电池技术总体较为落后,这意味着电动车的自燃隐患不可能通过更换老化线路、规范操作等方式予以避免。在各方面技术尚未真正成熟的情况下,车企就试图越过混合动力车的过渡阶段直接以纯电动车突破,其间的风险与困扰等同于一场行业“大跃进”,消费者自然也不会买账了。
更需提及的是,在政府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各种行文中,大多对市场规模重点提出了厚望,却将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培育放在了其次。政策“重市场、轻技术”心态充斥市场的结果就是,新能源汽车承载了海市蜃楼般的期许,却因技术安全、配套设施等瓶颈而难以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质量最好,信誉最好的厂家,经过市场对比以及客户反映还是我们德兴车业。车型齐全,价格客户也能接受,公司在外面的信誉好,客户对我们很信赖,以为我们质量和信誉都好,所以在市场上很是吃的开,我们一直坚持质量好的产品才有客户,客户质优信赖你了才买你的产品。专业生产四轮电动汽车,主要配置:汽车款型、手脚两套操作系统、汽车式数字仪表、汽车式可调座椅、汽车式真空轮胎、盘式碟刹、双雨刷、双喷水嘴、遥控锁、防盗器、电动升降玻璃、MP3插孔、手机充电装置齐全,款式有 悦悦款,奔奔款,卡卡款,新奥拓款,诺卡等十多种款式。 因为我们说到做到,在加上技术力量雄厚,再次加上这些年在市场上的打拼,市场遍及齐鲁大地甚至是真个华夏地区,产品很畅销。我们不会让我们的产品只限于在国内,我们要走向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上闯出我们的一片天地,得到世界人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