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资讯 > 企业资讯 > 正文

比亚迪踏上产业延伸之路

2006/8/29 江苏商报 阅读:6747

在竞争日渐激烈的中级轿车市场,此起彼伏的价格战令各汽车厂商苦不堪言,车市的利润被整体摊薄。而IT巨头比亚迪偏偏选在此时,凭借耗时三年打造的f3杀入中级轿车市场,当时在业界看来,比亚迪颇有些行险的味道,而从其踏入汽车业后的一系列举动来看,电池大王进入传统汽油车领域之初,就为自己规划了一条再适合自己不过的战略道路。

合理化产业结构,双马车雏形初现

比亚迪汽车的母公司比亚迪股份是1995年在广东省深圳市创建的民营二次充电电池厂商。作为首家给美国摩托罗拉、芬兰诺基亚提供手机充电锂电池的中国厂商,现在世界上每四部手机中就有一部用的是比亚迪的电池。而今,比亚迪选择了汽车作为其第二支柱产业,从2005年的财务报表来看,电池行业的份额从2004年的79%合理下调到59%,而汽车产业所占比例则从6%上升到10%,增幅达68%以上。预计到2008年汽车产业在整个公司营收中的比例将超过30%。

比亚迪在去年9月份上市的自主研发轿车f3持续热销。BYD汽车今年1到6月销售了32000台,是去年同期的7倍。其增长率在所有中国汽车厂商中独占鳌头。据比亚迪透露,进入汽油车市场的目的是为了学习面向一般消费者该怎样进行营销。三年前BYD以三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经营不善的国营汽车厂陕西秦川。现在已经将其原有的100家汽车经销商扩大到300余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汽车销售平台。

生产方面,投资20亿元年产20万台的新工厂已于去年在西安开工。BYD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冲压和涂装生产线,建立了一套高品质汽车生产体系。此外,BYD还收购了北京汽车集团下属的模具工厂,下大力气钻研汽车车身模具并实现自产。他们聘用退休的日本技术人员,努力学习汽车模具的基础知识和生产管理技术。

坚持自主创新 寻求产业延伸

比亚迪能获得今天的成功,与其重视自主研发密不可分。比亚迪成为二次充电电池领域的国际巨头走的正是自产道路。从激光焊接机到检测设备,生产电池的几乎所有设备都是由比亚迪自主设计制造的。出身政府研究机关工程师的王传福总裁认为“从国外进口设备就不能在世界范围取得成功”。 [$page]

正是得益于这种自主意识,比亚迪进军汽车领域之后,在上海研发中心组织了超过3000人的研发队伍。雄厚研发力量以及资金,成就了比亚迪f3的成功。用比亚迪人的话来说,就是“用IT的袋鼠口袋,把汽车这只小袋鼠培养出来。”

今年6月末,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汽车产业和中国的角色”的汽车业界国际会议上。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说:“从电子部件,IT产业到汽车产业来看,我们觉得技术开发的速度太慢。其实汽车技术的难度并不大。”

比亚迪在IT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以及研发力量足以成为这句话的底气。

众商家环保车布局 比亚迪把握机会

电子产品价格竞争激化导致电池产业利润降低,这是比亚迪开创新事业的动机之一。有电池大王之称的创业者王传福总裁坚信:“环保汽车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的电池技术将大有可为!”

这句话并非大而空的豪言壮语,由于汽车市场迅速扩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次,从抑制原油消费角度来讲,开发环保汽车也势在必行,我国从2006年开始,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来促进燃料电池车等环保汽车的研发。众多和比亚迪触觉同样灵敏的汽车厂商早已就此趋势展开行动,上海汽车集团去年与同济大学合作试造了一辆燃料电池车。通用也有研发混合动力车的计划,并打算在2010年实现量化,生产5万台环保汽车。丰田也从2005年年末开始生产混合动力车,这款名为普瑞斯已在各大车展上出尽了风头。其余如北京现代的环保车计划也在酝酿之中。

而早在2003年,比亚迪在上海的研发基地就开始推进混合动力车,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的研发。现在,这款名为f3e的新一代纯电动车已经在比亚迪上海研发中心研制成功。据比亚迪透露,f3e一次充电可行驶570km,最高时速达到150公里/时,而只需要1个半小时即能达到充电饱和状态。

上述各大厂商的项目一旦实现市场化,将能从比亚迪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得到支持,整个行业联动,实现共赢,这对比亚迪来说是极好的机会。但电动车无论从市场认知度还是消费意识的成熟度,都还远远没有达到条件。电动车实现市场化,还有电池性能,充电站建设等许多需要跨越的障碍。三年前王传福总裁提出比亚迪进入汽车市场的目标时,很多人只是付之一笑。而今,“环保车时代”在我国已经露出了实现的迹象。正在传统汽油车领域稳步前进的BYD说不定就是新一代环保汽车的黑马!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