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电动企业冷眼对待特斯拉现象

2013/11/7 阅读:6214

新晋为美国高档轿车市场龙头的特斯拉,前几天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专卖店开张营业,其美国生产的产品可以到该店预定。尽管店里在可预期的半年之内并无产品可提,尽管六个月之后的产品价格谁也说不准,但是,特斯拉到中国来的步伐一点也没有放缓。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对于这个特斯拉,多数媒体十分关注,连中国最权威的电视、网站、报纸、广播都加入到跟踪行列中来,而多数国内汽车企业则缄默以对。企业缄默的背后,肯定都是瞪大眼睛的密切注视,但注视的背后,态度却有两种:

 

一种态度是,觉得这个“不安分的家伙”蹦跶不了几天,因为在强大的汽车产业自身发展规律面前,它迟早要驯服乖巧,最重不得不伏低做小,因此,对其当下的飞扬进取,除了打心眼里羡慕嫉妒恨之外,就是对并不把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后生放在眼里。

 

另一种态度是,惊讶于特斯拉的崛起之路,更服膺于其能够夺得美国市场高档轿车销售冠军的实际业绩,因此,潜心下来,组织力量细细研究特斯拉崛起的产业意义,并试图找到有益的启示以资借鉴和光大。

 

我们赞同后一种态度。因为,特斯拉的道路,对后进者的意义,要大于对目前居于世界汽车产业前列的强者的意义。对寻求赶超跨国公司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特斯拉更是一本难得的正面教材。

 

特斯拉电动汽车

 

众所周知,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一个长期困扰自主汽车企业的问题是缺少核心技术。强大的跨国公司之所以强大,其大本大宗还是其拥有雄厚的核心技术积累。因此,作为后进者的中国汽车企业,长期以来走的都是购买引进——模仿照搬——消化吸收——集成创新。然而,这样一条道路,在得到最大好处即快速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包纳了最大的坏处,即长期只能跟在强者身后亦步亦趋地追随。就这样,表面看是所有中国汽车企业都找到了并严格遵循着汽车产业发展规律,但实质上是,绝大多数企业同时陷入了企业发展观的先天陷阱。当有先天缺陷的企业发展观外化为市场竞争的时候,产品竞争力弱、品牌影响力小,是顺理成章的了。

 

但是,特斯拉看起来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并且因为这个不同选择而摆脱了所谓的传统产业发展规律的羁绊,得以脱颖而出。

 

特斯拉不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汽车公司,其成立的历史,到今年也才10年,比中国有规模的轿车生产企业大都要年轻。对国内不少企业来说,在汽车这样一个产业里,“年轻”就意味着天生劣势,就意味着没有规模优势,就没有核心技术,就需要“傍大款”才能快速发展。可特斯拉轻松地对上述“意味”说了不,它有核心技术(例如锂离子电池技术),它坚持独立发展,它打破了经典规模经济规律,它实现了快速发展。可以说,特斯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在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强手密集、产业发展有铁律的世界汽车工业里,后进者也能够有广阔天地、后来者也能够大有作为。

 

特斯拉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国内汽车界的有心人早有所分析。在笔者看来,特斯拉道路,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为我所鉴:首先是其对未来大势的把握,牢牢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大方向,在“敌人”薄弱的方向寻求突破,不争论、不犹豫、不徘徊;其次,选择最有希望率先接受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即高档轿车消费者,在狭窄定位域内做到极致,给市场造成空前的“压强”,一心一意,不搞宽型谱,不做全能人;第三,拥有差别化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其他产业要素上采取全球集成,在核心领域不仅绝不依赖,而且要保持绝对领先。

 

在探索做大做强的道路上,国内汽车企业,应该好好研究特斯拉现象。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